
近日,永利徐航天副教授的合作論文High-speed railroad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Evidence from Japan(合作者為Asian Development Bank經濟學家Zhigang Li博士)在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發表。
我國高鐵在過去十年得到飛速發展,總運營裡程數已超過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高鐵勢必在未來對我國的總體經濟社會發展及經濟、人口的空間分布産生長遠影響。然則,由于我國運營高鐵的時間并不長,現有數據隻允許分析高鐵的短期效應。其他國家的高鐵發展經驗及其長期經濟影響,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我國相關基礎設施投資方針和政策制定的有效參照。本文使用日本數據對高鐵的長期效應(從人口和就業角度)進行定量分析。日本是全球第一個開通高鐵的國家(自1964年起),至今已有逾50年的高鐵運營曆史,其相關經驗和發展事實對其他國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此外,日本經濟與人口分布的空間特征與我國有較多相似之處,均為典型的中心外圍結構,有多個千萬人口以上城市群。
本文研究聚焦于日本1982年開通的兩條高鐵線路(Tohoku Shhttp:/notice/201803091198.htmlinkansen和Joetsu Shinkansen,分别連接日本首都東京與其東北和西北各地區)。基于近1000個基層行政單位(municipality)20多年人口和就業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距東京150公裡以内的地區因這一高鐵的開通實現了額外的人口和就業增長,而其餘被連通地區則普遍受到負面影響。具體而言,高鐵的開通導緻被連通的地區(不包括東京及其鄰近城市)在20年後服務業就業下降約7%。由于日本整體就業結構為服務業高度主導,制造業比重較低,服務業就業人口的下降間接導緻了該地區總人口的萎縮(約3-6%)。高鐵連通引起這一現象的機理是:服務業發展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旅客運輸)交通成本下降使地區間服務業市場傾向于進行整合,進而集聚于中心地區(即東京都市圈);外圍地區服務業趨于萎縮,逐漸成為制造業布局地。相關理論機制的分析可間接參照Ottaviano, Tabuchi and Thisse (2002,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一文。
本文的主要貢獻為:首次基于高鐵“運客不運貨”的特征,将高鐵與較少依賴貨物運輸的服務業進行關聯,并就此分析高鐵網絡對一國城市層級演化的影響。另外,文章結果對我國高鐵的長期效應分析,以及應對高鐵發展的城市和産業發展策略制定具一定的參考意義。

相關鍊接:
(論文鍊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ors.12384/full)。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是城市和區域經濟學領域具有高影響力的SSCI期刊(一區、五年影響因子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