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博鳌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分論壇——自貿試驗區與國内改革開放高地建設論壇在長沙舉行。本次論壇是以“對話自貿區:‘試’出中國經濟的大未來”為主題。永利副院長肖皓教授出席本次論壇并作了題為《中非經貿合作合作與自貿區建設》的主題報告。
論壇現場。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會上,肖皓教授重點推介了湖南在對非經貿合作中的經驗。一是搭建中非經貿深度合作“新平台”。打造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範園,以高橋大市場為核心,引入95家企業入駐;建設非洲非資源性産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針對非洲的一些大綜商品如可可、咖啡、堅果等等進行全産業的推動;建設中非跨境人民币服務中心,将對非的跨境結算做了很多嘗試和探讨;支持對非合作特色産業和産業園區發展;探索建設中非經貿合作全業态數字化體系。二是探索中非經貿合作“新機制”。湖南實現了用建材換非洲稀鈾,探索成功了“易貨貿易”模式,探索出了中非供應鍊金融機制,建立了中非商事仲裁機制等,盡可能實現了中非貿易的便利化。第三是拓展湘非互聯互通“新通道”。原本,湖南對非通道并不具備優勢,目前正在打造“海陸空”立體式對非通道,例如“湘粵非”海鐵聯運通道、優化“湘滬非”江海聯運通道、構建“湘非”航空運輸網絡等。第四是培育中非貿易合作“新支撐”。湖南已經建立中非經貿合作研究促進會,培育和引進對非合作市場主體,搭建境外綜合服務體系,打造中非經貿人才智庫體系,深化中非文化旅遊交流合作。
肖皓教授認為,“在新格局下,推動中非經貿深度合作應着力實現‘六個轉變’”。一是促進非洲經貿合作由過去的“輸血”向“造血”轉變;二是從以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為主,向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共同參與的格局轉變;三是從注重硬件建設向同時注重硬件、軟件建設轉變;四是從進口大宗礦産資源産品為主,向鼓勵進口非資源型産品、提升非洲國家長期出口能力和發展能力轉變;五是從現行國際經貿規則向大膽探索嘗試更接地氣的經貿治理規則轉變;六是從做好中非經貿合作向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經驗、講好中非經貿合作故事轉變。
肖皓教授作報告。
博鳌亞洲論壇是一個“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國際經濟論壇。論壇成立20年來,已有百餘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數百位中外部長、數千家跨國公司和領軍企業出席論壇年會和各種會議。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是博鳌亞洲論壇繼全球健康論壇、國際科技創新論壇之後,推出的第三個全球專題論壇。博鳌亞洲論壇從經濟發展與安全的角度成立專門論壇平台,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本次論壇邀請全國14個自貿試驗區(港)以及39家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300餘人,共話自貿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