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經濟是省域經濟的基石。2022年,湖南縣域以占全省90%的面積、71%的人口和54%的GDP,成為穩住我省經濟大盤的“壓艙石”。近日,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的“2022賽迪中部百強縣”榜單顯示,湖南20縣(市)上榜“2022賽迪中部百強縣”,長沙縣、浏陽市、甯鄉市位列前三甲。推進以縣域為載體的城鄉融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這三個名列前茅的百強縣也是城鄉融合的“排頭兵”,可見城鄉融合對于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放眼全省,我省城鄉融合發展尚面臨空間融合不完善、産業發展不協同、公共服務不均衡、要素流動不暢通等突出矛盾。應聚焦短闆精準發力,以空間融合為載體、産業融合為支撐、要素融合為動能、公共服務融合為保障,走出一條以城鄉融合為突破口,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湖南路徑。
以規劃一體促進城鄉空間融合為引領,拓展縣域經濟發展新領域
規劃一體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前提與先導,旨在構建城鄉功能凸顯、優勢互補、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交相輝映的城鄉空間形态。統籌城鄉發展規劃,關鍵是推動縣域實施“多規合一”的空間規劃體系,統籌規劃城鄉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張藍圖幹到底”。支持縣域探索“多鎮合一”“鎮村合一”“多村合一”的片區鄉(鎮)村規劃編制模式,優化縣域經濟地理版圖。同時,打造多層級城鄉融合發展節點。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強化集聚功能;以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為重點,打造中心村,強化鄉村承接功能,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樞紐、中心村為重要支撐的空間體系。
以推動城鄉産業融合為主路徑,開辟縣域經濟發展新賽道
産業融合是城鄉融合的核心支撐,構建城鄉産業協同發展平台,可以培育出鄉村經濟新模式新業态。特色小鎮是城鄉融合的“大口袋”,應吸納産業向小鎮有序集聚。如支持長株潭都市圈縣域以工業園區标準化建設為抓手,規劃打造城鄉産業協同發展先行區,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典型項目;以園區驅動城鄉産業融合,鼓勵環洞庭湖區和湘南地區縣域探索“園區聯動鎮村發展”模式;推動大湘西縣域聚焦生态優勢,集中連片打造文旅融合型美麗鄉村,共建生态文化旅遊合作區。同時,着力培育鄉村經濟新模式新業态。支持長株潭鄉村聚焦長株潭都市圈市場、湘南地區鄉村瞄準粵港澳大灣區需求,跨村組建鄉村振興聯合體,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共建科技創新的第二空間、都市人的第二居所;鼓勵環洞庭湖區鄉村依托生态資源、大湘西鄉村立足文旅資源,創新實施“鄉村CEO計劃”,探索“共享稻田”“共享廚房”“共享康養”等新模式,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
以完善城鄉社會融合為着力點,優化縣域經濟發展新環境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旨在構建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一是推動城鄉教育醫療資源共享。深入探索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城鄉教育聯合體、教育集團等模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深化縣域醫共體建設,共建醫療資源共享中心,打造“縣強、鎮活、村穩”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編制周轉池”,如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鄉村醫生“鄉聘村用”,疏通鄉村教育醫療人才堵點。二是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普惠。構建覆蓋縣、鎮、村三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探索推廣一站式、菜單式的文化供給模式。三是着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加快“數字縣域”“數字鄉鎮”“數字鄉村”建設,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可借鑒浙江未來鄉村建設體系,支持花垣、雙牌、韶山等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市聚焦“一統三化九場景”,率先開發“鄉村小腦”數字鄉村綜合服務平台,打造中西部未來鄉村示範樣闆。
以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為主措施,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消除阻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壁壘。暢通城鄉人口雙向流動渠道是首要任務,可借鑒山東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模式,全面暢通“農民變市民、市民變農民”雙向渠道;推動縣域落實“人地錢挂鈎”機制,以居住證為載體,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服務;充分發揮平江、慈利等全國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的示範帶動作用,招引新農民、新鄉賢、新藝人、新移民“四新”群體投身鄉村振興。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關鍵。總結浏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完善“三權分置”,探索“點狀供地”“混合用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借鑒義烏“集地券”經驗,支持縣域探索“台賬式登記+政府兜底回購+交易流轉”模式,實現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推廣“共享農屋”模式,激活閑置農房使用權,發展鄉村旅遊、民宿、養老等多元化業态。推動工商金融資本下鄉挖潛能。立足資源禀賦,采用“工商資本+合作社”“工商資本+土地流轉”等方式招引工商資本下鄉;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整村授信”,探索“銀行+村企合作基金+企業+農民”等金融模式,創新“納稅信用共富貸”“鄉村E貸”等金融産品,破解農村資本供給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