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産力更相适應的生産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集聚。這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指明了方向,充分表明體制機制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突破口。如何更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湖南省政協常委、3044永利集团李琳教授接受《人民政協報》采訪,就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提出了“做好三篇“雙輪”驅動的改革文章”的具體路徑:
“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是第一篇文章。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新質生産力的形成發展,依賴于突破性、颠覆性科技創新,以及創新成果的産業化,以突破性創新引領産業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因此,李琳認為,暢通科技創新0-1、1-10、10-100的全鍊條通道,打通創新鍊與産業鍊融合的堵點與難點,對于發展新質生産力尤為重要。
這就意味着,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推動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因地制宜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态鍊。為此,應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聚焦世界前沿技術和優勢産業鍊中的‘卡脖子’技術,強化大中小企業融通和産學研用協同聯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颠覆性技術創新,強化科技創新成果源頭供給。同時要破解成果轉化中‘四大難題’制度壁壘,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質增效。通過推動專業設置與産業結構精準對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場景牽引等舉措,促進科技成果供需匹配,打通‘不能轉’堵點;通過強化科技中介服務功能,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效能,解決‘不會轉’難點;通過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單列管理,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破除‘不敢轉’痛點;通過準确評價科技成果的多元價值,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評價考核制度,攻克‘不願轉’困點。
“新興産業培育與傳統産業改造‘雙輪’驅動”是第二篇文章。戰略性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載體。但無論是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未來産業前瞻布局還是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都不能“一刀切”,應堅持“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原則。
對此,李琳教授表示,各地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建議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動态政策供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動傳統優勢産業“數改智轉”;同時要因地制宜完善前瞻布局未來産業的金融支持機制。要準确把握未來産業尚處于萌芽初創期的成長規律,充分發揮創投資本、耐心資本的助力作用,推動未來産業快速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産業。
人才引育與用留“雙輪”驅動則是第三篇文章。正如李琳教授所說,創新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無論是颠覆性技術創新還是創新成果轉化,都以高素質人才為根本支撐。因此,堅持人才引育與用留“雙輪”驅動,在培育造就一大批符合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同時,創新人才流動共享機制,最大限度激活人才潛能,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對于新質生産力的形成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李琳提出,一要以新質生産力發展對人才需求為導向,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提高人才培養與産業需求的匹配度。二要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拓展海外人才引進渠道,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引進具有前瞻戰略思維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三要優化人才評價與使用機制,激活人才潛能與創造力。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就是要強化重質量、重貢獻的評價導向,建立健全‘問東家、問專家、問大家’的人才評價機制,暢通企業實用緊缺人才躍升通道。同時聚焦人才服務堵點,延伸人才服務觸角,緊盯人才生産及生活多維度需求,為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一人一策’優質服務,增強人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