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湖南日報】胡小娟:裝備制造業當加強 基礎共性技術研究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産業,其發展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水平和國際競争力。

當今世界方興未艾的科技革命是基于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生産制造技術的突破性創新和大規模産業化。美、日、德等工業強國正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戰略,試圖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來促進新興技術的創新與新興部門的形成。2015年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則确定了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十大重點領域,并明确了這些領域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方向。

裝備制造業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強、産業關聯度高等特征,要求相關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先行。為此,長株潭在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創建過程中,應注重加強基礎研究、促進共性技術開發。

實踐表明,隻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不斷推陳出新,一個國家或地區才可以取得技術和工業的快速進步,才能在世界貿易中獲得強大競争優勢,才可以保持經濟和技術的持續繁榮。而裝備制造業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意味着有重大技術創新的機會,直至打破原有的産業技術路線;裝備制造業共性技術的開發常常對整個産業的技術水平、産業技術的關聯性、産業技術的外溢性、産業技術的共享性均産生重大影響。我國高鐵産業的快速成功發展,就生動體現了基礎研究在技術追趕中的支撐作用。

近年來,湖南裝備工業步入了發展快車道,一批優勢産業邁入了全國行業前列,如工程機械裝備、電力牽引軌道交通設備、超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裝備等;一批龍頭企業加快壯大,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南車株機、湘電集團等;一批裝備制造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園區帶動産業集聚發展,如長沙“麓谷”、株洲“動力谷”、湘潭“智造谷”等。裝備制造工業已成為我省工業經濟第一大支柱産業。

但大而不強是我省也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共同的特點。其發展模式普遍存在“一弱、二靠、三低、四缺、五失衡”缺陷,即自主創新的能力較弱;對外資、外國技術依賴嚴重;低價競争、低端産業、低附加值;缺核心技術、缺世界性營銷網絡、缺世界頂級企業、缺國際品牌;貿易增長結構失衡、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失衡、各服務功能發展失衡、技術創新對産業升級支撐失衡、國内市場與國外市場發展失衡——導緻傳統産業中的高端生産裝備和核心零部件技術長期受制于人,與發達國家相比技術競争力差距大;在新興技術和産業領域對全球競争的制高點掌控不足。這也是長期以來企業對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帶來的後果。

從我省的實踐看,在先進裝備領域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模仿設計制造的産品居多,真正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再創新形成自主核心技術的産品偏少,産業内“産學研用”聯合創新體系和技術平台建設滞後,國際市場競争力弱。

如何推動長株潭地區乃至全省裝備制造業強化基礎研究與共性技術開發?筆者建議——

加大政府對基礎性、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産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的組織建設。鑒于“産學研用”合作是産業共性技術研發較為有效的組織形式,政府應研究制定專門針對“産學研用”合作的政策法規,并加強統籌協調。應以高層次人才為依托,建立湖南工業技術研究院,為重點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共性技術支持。針對關鍵性、基礎性和一般性等不同層次的共性技術,政府應采取不同的組織模式。

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産業共性技術創新發展戰略規劃。應科學編制重大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規劃,篩選出不同階段亟需突破的關鍵共性技術,給予重點扶持和培育,并将這一工作長期化、制度化;探索建設湖南省重點裝備制造業聯盟“專利池”,制定“産業技術路線圖”;構建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評估體系,為科學評估重大技術裝備行業發展狀況、制定和落實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政策與規劃提供依據。

健全技術經濟政策,支持産業共性技術的研發、擴散和應用。應研究制定對特定共性技術的補貼政策、對成果交易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研發主體的金融支持政策以及有利于成果擴散的知識産權政策等,來促進産業共性技術的研發、擴散和應用。基于産業共性技術擴散長期的動态發展過程,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發展模式,同時配套财稅政策優惠、政府采購等舉措推動共性技術擴散。

重視基礎科學研究,鼓勵專有技術開發。政府應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有針對性地選擇有助于先進制造核心技術研發和突破的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課題進行前期攻關;應加強測試測量技術研發及相關技術标準的制定與完善,建立實驗數據庫;要鼓勵企業開展專有技術的開發及産業化,為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滲透及擴散提供“牽引力”。

創新人才引進培育機制,構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人才高地。要構建和推廣“柔性引才機制”,廣納高素質裝備制造人才,着力培育和整合“四支隊伍”,即國内外及省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型專家隊伍”;大中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企業技術部門、重點實驗室的“開發型專家隊伍”;裝備制造企業内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現代制造模式和現代生産管理的“高層次企業家隊伍”,以及一批“中高級技工隊伍”, 形成多元化的人力資本格局。

積極整合國内外源技術,加強研發合作與交流。遵循“自創為主,引創結合”原則,與國外技術水平先進的裝備制造企業開展聯合設計、制造,實現重大技術裝備關鍵、共性技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對“外源性”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努力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并逐步向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轉變,實現技術的“内源化”。 (作者系3044永利集团教授)

新聞鍊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7-04/27/content_120755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