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人民日報】李琳:農村應走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之路

實現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 農村繁榮

我作為政協委員,近年來高度關注的也是我研究專長方面的課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指出,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為迫切,重要抓手是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主旨目标就是以結構性改革破解“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應以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抓手,這也正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幹意見》的精神要旨。

為了深入了解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狀況,我分别到湖南的望城區、華容縣、新化縣、臨澧縣、永興縣和四川的金堂縣等地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與政府部門座談、走訪種糧專業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園,獲取大量鮮活的第一手材料。

在望城新康鄉調研時,一位叫袁虎的80後全國種糧大戶的實例令我深受啟發。2009年他舍棄廣州收入不菲的工作回到家鄉,開始了種糧創業之路,首先投資20萬元購買了一條大米生産線,開辦了新康第一家大米加工廠;2010年通過與村組幹部和農戶協商,以每年每畝600元的租金簽訂了1134畝的轉包土地合同,用流轉的土地大規模種植優質稻;2011年成立隆平高科新康種糧專業合作社,2013年合作社種糧面積達到2600畝。這些土地全部種上了優質稻,同時實現了農業的機械化生産,形成了大米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不僅每年為當地群衆增收800餘萬元,還推動了新康鄉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袁虎創業成功之路折射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村産業融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綜合多地調研的結果看,盡管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但目前整體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新型經營主體發育滞後、利益聯結機制缺失、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基礎設施較薄弱等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破解瓶頸。

為此我建議,要着力培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新型主體。重點支持産業融合發展的領軍型企業發展壯大,鼓勵其完善産業鍊、提升價值鍊,增強對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集成服務功能。協調好新型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以及不同類型新型經營主體的關系,更好地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引領、示範和帶動作用。

建立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利益鍊接機制。通過完善訂單協作型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股份合作型利益聯結和産銷聯動型利益聯結,保障農民多環節全鍊條分享産業融合發展利益。

支持多類型新業态發展,拓展農業新功能。根據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充分挖掘當地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旅遊等特色資源,鼓勵發展田園式休閑農業和特色旅遊村鎮等。

完善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支撐體系。重點打造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創業孵化與法律援助平台、農産品公共營銷平台、農村産權評估與交易平台這四大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的多元化公共服務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設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加大财政獎補、稅費優惠減免、金融機構支持力度,允許農民和企業以土地經營權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