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網專題:湖湘智庫研究十大金策參選研究成果評選
相關鍊接:李琳:湖南對接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中的“飛地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潘錦 長沙報道
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東中西互動合作協調發展示範帶的重大戰略部署中,湖南如何切入,怎樣對接?近年來,77779193永利教授李琳經過深入調研,認為“飛地經濟”是推動湖南在區域合作互動中培育新的增長極的重要抓手。
從四川成都到湖南嶽陽、常德、益陽,再到江蘇鹽城,李琳調研的腳步遍布長江沿線多個城市。幾易其稿後,她最終從3萬多字的調研報告中提煉出了3千多字的《湖南對接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中的“飛地經濟”發展對策研究》。在湖南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推選湖湘智庫研究“十大金策”活動中,李琳的這一研究成果成功入選。
所謂“飛地經濟”,是指兩個互相獨立的行政區域(“飛出地”“飛入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突破原有體制限制,借助合适的利益共享機制,采取跨越空間共建園區的經濟開發模式,最終實現兩地優勢互補、互利共赢的目的。
在調研過程中,不少人對李琳說,“飛地經濟”不就是招商引資嗎?
“‘飛地經濟’不是簡單的招商引資!”李琳常常打着比方給質疑者解釋,“假如上海和湖南發展‘飛地經濟’,這不是簡單的産業轉移,湖南可以與上海共建園區,合作共赢,在産業承接中不斷學習上海先進的技術、品牌運營等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上海也可以整合湖南資源,雙方優勢互補,創新區域合作模式。”
具體如何在湖南發展“飛地經濟”呢? 李琳認為,要統籌規劃,搞好全省飛地經濟的頂層設計,建立有效的工作推進機制。選擇一兩個園區進行跨省重點飛地園區試點建設,作為探索湖南對接長三角中區域合作和利益共享機制的重要平台。“湖南的4大城市闆塊各有特點,要因地制宜,選擇差異化的‘飛地經濟’發展模式。”
長株潭城市群要選擇“雙向産業轉移型”模式,既要充當“飛出地”,将主導産業的部分配套産業轉移至周邊腹地,置換空間和資源強化主導産業的規模效應;也要積極充當“飛入地”,與長三角等省外發達地區發展“飛地經濟”,重點承接本地主導産業鍊缺失的關鍵環節,發展“補鍊式”“強鍊式”的承接轉移方式。
洞庭湖生态經濟區要選擇“産業轉移型+資源整合型”模式,捆綁式發展産業轉移型“飛地經濟”,積極對接長三角。
湘南地區要采取“産業轉移型”模式,深化與珠三角、東盟之間的産業合作,打造成為湖南對接“一帶一路”的“飛地經濟”區域合作示範區。
大湘西地區要采取 “旅遊飛地型”模式,與發達地區合作開發本地特有的生态旅遊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實現旅遊業的産業轉型升級,探索建設以“旅遊+生态養老”為主題的旅遊飛地。
既要因地制宜,也要突出重點。李琳建議,要重點将洞庭湖生态經濟區打造成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示範區,實施湖區3市飛地園區的捆綁式發展,重點建設嶽陽城陵矶港臨港産業飛地園區,積極申報國家級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示範區。
“要創新飛地園區制度建設,構建共建共管協調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保障‘飛地經濟’發展。”李琳說,要從頂層設計上明晰政府、園區開發主體、入園企業的發展職能定位,遵循“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的建設原則,在土地供給、投融資機制上提供政策優惠,進一步增強園區建設積極性。
新聞鍊接:http://hn.rednet.cn/c/2016/11/02/4123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