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張亞斌:新冠肺炎疫情對貿易的沖擊及其對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蔓延,對各國的經濟和社會沖擊巨大。為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新興經濟體的應對政策和新冠肺炎得到有效控制後世界經濟和社會的走向與格局等問題,由上海市世界經濟學會和上海市國際貿易學會主辦,上海市世界經濟學會新興經濟體專業委員會組織系列研讨會,邀請專家和學者發表真知灼見。永利博導、77779193永利研究生院院長張亞斌教授發言。

 

新冠肺炎疫情對貿易的沖擊,類似于新冠病毒對人體的沖擊。如果人體沒有大的基礎性疾病,病毒的影響就小,反之則很大。反觀當今世界經濟與貿易,是存在不少基礎性“疾病”的,如産能過剩、動能不足、結構固化等,對于外來沖擊的“免疫力”就比較差,再加上主要經濟體在疫情應對政策方面尚未表現出積極協同的趨向。因此,我的預期并不太樂觀。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會在短期導緻國際貿易總量下挫,甚至會在中長期導緻國際貿易格局嬗變。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最大的是全球價值鍊。一方面,疫情倒逼各主要經濟體加快實現價值鍊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有些國家也想借疫情沖擊之機推動産業鍊回歸。這都有可能導緻舊的全球價值鍊瓦解及新的全球價值鍊重構,國際貿易格局因而可能發生重大改變。如果疫情持續加重,各主要經濟體面臨經濟增長與社會就業的壓力,會更加傾向于貿易保護主義。更壞的結果是,民粹主義、種族歧視、意識形态與文化對立,導緻各主要國家的應對政策不是相向而行,而是背道而馳。

  基于以上分析,我國在近期的貿易政策選擇上,應進一步強化與友好國家在防控疫情方面的合作,并與外貿發展結合起來,針對重點産品、重點地區擴大出口;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通過網上交易會、博覽會、洽談會等形式拓展貿易業務;對外向型企業進行有效扶持與救濟,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長期來看,我國應更積極地尋求貿易政策與産業政策的聯動,加速推進區域性全球價值鍊的重構。我國具有産業體系齊全、市場體量巨大、基礎設施健全和物流體系發達等優勢,本身也是全球價值鍊的中心之一,這有利于我國構建區域性全球價值鍊。我們之所以需要國際貿易,是因為國際貿易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規模經濟,産生競争效應;可以深化專業分工,産生技術外溢,促進技術進步;可以增加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就業。在過去的40多年,我國确實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頗多,但這種獲益主要是遵從上述路徑由我國改革開放内生出來的,而不是從其他國家欺騙或搶奪而來的。因此,我國既要堅定維護并推進經濟全球化,也要在貿易保護主義面前保持應有的自信與定力;既要努力做到穩外貿,也不必不惜代價、得不償失地盲目擴大出口。

鍊接: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0-04/17/content_33747965.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