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确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要求和根本遵循。
作為長江經濟帶成員之一,湖南應如何進一步深度融入、加快對接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氛圍和格局,形成湖南改革發展新優勢?《湖南日報》特約專家學者、黨政幹部建言獻策。
肖海翔
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流域為依托、長江為紐帶、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宏觀協作經濟區的發展,是經濟發展新常态下的國家“三大戰略”之一。長江經濟帶發展為湖南提供了重要戰略平台和戰略機遇,積極、全面、深入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對推進湖南經濟轉型升級、構建開放經濟發展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着重要意義。
湖南地處長江中遊,具有“一帶一部”區位通道優勢,是長江經濟帶的“龍腰”。近年來,湖南積極推動基礎設施、産業發展、開放平台、生态環保等方面發展,為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打下了較好基礎。但這種融入仍處于基礎階段, 讓“腰部”充分發力,還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洞庭湖仍存在湖泊萎縮、生态退化等問題;二是省内已有的四個國家級“經濟區”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如何定位,尚需進一步明确;三是産業轉型升級任務較重,區域産業協同發展不夠,産業集聚效應待提高;四是創新驅動發展不夠。建議湖南以“五個融入”為着力點,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
統籌融入:統籌整體謀劃,走好先手棋——
一是形成省市縣各級政府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規劃體系。該體系應包括10至20年的中長期規劃、3至5年行動方案和年度推進計劃等,既要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又要能有效推動融入工作的落地。二是交通先行。構建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管道和互聯網等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奠定互聯互通基礎。三是建立流域一體化協調機制。長江中遊省會城市近年來合作密切,已簽署《長江中遊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達成了諸多合作項目。這種省際合作模式可延伸至湖南城市與長江上遊、下遊城市在産業、生态、交通、創新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合作。
環保融入:以洞庭湖環境治理為重點,建設長江流域生态共同體——
應對洞庭湖、湘資沅澧等内河區域的工業污染、養殖污染等進行重點治理,推進濕地保護體系建設,突出山區與丘陵森林生态保護屏障建設,構建覆蓋全省的生态網絡體系。應将環境治理與産業轉型升級、綠色産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發展綠色農業産業推進農業現代化,通過推廣新材料、新能源技術推動綠色工業發展,鼓勵綠色服務業發展,構建綠色現代産業體系。
區域融入:以長株潭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經濟區為龍頭,帶動其他區域融入長江經濟帶——
長株潭城市群應以長沙為核心,加強與嶽陽的快速互通,将長沙打造成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洞庭湖生态經濟區應以嶽陽為核心,發揮其作為湖南開放經濟橋頭堡的作用。推動嶽陽與上海口岸對接,建立與上海自貿區互通的網絡平台,将嶽陽建設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并通過嶽陽使洞庭湖生态經濟區、長株潭城市群乃至全省發展與長江經濟帶建設聯動;湘南地區以衡陽為核心,加強衡陽與長株潭、嶽陽的互聯互通,還可通過發展“飛地經濟”融入長江經濟帶;武陵山片區以張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核心,通過發展綠色旅遊業融入長江經濟帶。
産業融入:加快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産業集聚效應,推進産業協同發展——
湖南應以産業結構升級為目标、園區為平台、龍頭企業為依托、項目建設為突破建設産業集群,推進産業融入長江經濟帶。長株潭以高端智能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形成航空航天設備、高端機械工程設備、高鐵整車及零部件、城市軌道車輛制造、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産業集群、汽車産業集群和現代服務業産業集群;洞庭湖生态經濟區應利用嶽陽一區一港四口岸的優勢,着力發展綠色航運物流産業、綠色農産品加工、進口肉類和糧食加工、進口汽車零配件和改裝産業、電子信息産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并對傳統石化産業進行改造,構建綠色港口産業集群;湘南地區可承接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的産業轉移,加大先進制造業、有色金屬産業、電子信息産業集群建設;武陵山片區區域可通過發展綠色旅遊業,形成旅遊、健康養老服務業等産業集群對接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在産業集群建設中,對于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産業集群,應注重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引導中小企業向品牌産業鍊發展,提升産業鍊核心競争力;對于有色金屬和農産品加工等資源依托型的産業集群,應提升其區域品牌附加值。
創新融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協同創新,融入長江經濟帶創新走廊——
一是要将科技創新與産業轉型升級相結合,推進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産業方面要形成向價值鍊高端延伸的新優勢,鼓勵企業提前布局智能化等新技術研發、新材料運用,逐步實現智能化技術的産業化;要解決好承接與創新的關系,通過科技與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産業對接,實現由承接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要以協同創新為抓手,推動科技創新區域合作和産學研合作,加強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以重點科技項目為紐帶,推動長江經濟帶上各高校合作,加快在智能制造、雲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以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創新平台搭建為基礎,采取産學研用聯合攻關方式,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和産品。三是營造創新驅動的環境。要注重知識産權保護;培育創新融資機構,強化金融支持創新功能;加快科技成果收益管理改革,使創新人才能合理分享創新收益。
(作者系77779193永利經貿學院副教授)
相關鍊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8-02/13/content_1288257.htm?div=-1
詳見:第08版 理論·智庫
責任編輯:黃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