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量經濟學會2024年(長沙)年會定于2024年11月1—3日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本屆年會由中國數量經濟學會與77779193永利聯合主辦,3044永利集团、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創新發展研究院承辦,《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編輯部、《中國經濟學》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大數據與政策評估實驗室協辦。本屆年會得到“國家社科基金社團活動資助”。
本屆年會共收到投稿論文1260篇,組委會對投稿論文的所有作者表示誠摯感謝。經組委會專家評審,遴選出204篇論文,現予以公示。請作者于2024年10月21日24:00前掃描以下二維碼确認是否參會并提交參會回執,确認參會的論文将進入年會平行論壇進行宣講和交流。學會邀請知名中青年學者點評(每篇論文交流至少30分鐘,含點評時間),從宣講論文中選出優質論文,根據專家點評意見修改後,經過編輯部審核直接進入《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期刊外審程序。
參會報名二維碼
因果推斷方法與應用專題 |
作者 |
題目 |
許玲麗、胡麗豔、周亞虹 |
家庭教養方式與子女收入——基于中國微觀家庭數據的研究 |
鐘嘉穎、陳少淩、曾亞敏、楊海生 |
縮減獨立董事任職數量的政策效應——基于多對多類聚匹配模型的分析 |
梁賀、季标 |
增值稅留抵退稅與企業供應鍊風險 |
林宇恒、陳少銘、Dooruj、朱宇 |
Going beyond the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Exploring Heterogeneity in Marginal Returns for Employee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文樂 |
Rising Housing Rents and Migrants' Marriage Form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
胡毅、關可欣 |
具有雙重阈值效應的動态面闆模型FD-GMM估計及其應用 |
大數據計量經濟學方法與應用專題 |
作者 |
題目 |
鄭挺國、鞏璐、葉仕奇 |
大數據視阈下在險通脹測度與風險來源探析——把控“潮起”與“潮落” |
Oliver 、Linton、湯海涵、吳見彬 |
A Large Confirmatory Dynamic Factor Model for Stock Market Returns in Different Time Zones |
戴思琪 |
Shrinkage Estimation of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with Multiple Structural Breaks and a Multifactor Error Structure |
萬相昱、張琦、張晨 |
環境、教育與不平等——來自去偏差機器學習的新發現 |
龔學 |
Behavioral Factors and Gold Futures Volatility Predictability : A Novel Combination Approach |
席文治、汪穎棟 |
Measurement and Early Warning of Systemic Financial Risk in China: Based on Markov Switching Models |
趙宇、葉仕奇、楊翠紅 |
大數據下中國産業鍊韌性:測度、關聯與歸因 |
林建浩、張一帆、孫樂軒 |
Narrative Economic Uncertainty: Perspective of Media Ambiguity |
杜克銳、胡碩、邵帥 |
具有多重空間依賴的内生性随機前沿模型參數估計及應用 |
大型模型方法與應用專題 |
作者 |
題目 |
葉仕奇、鄭挺國、肖寒、洪永淼 |
Multi-Matrix Autoregressive Model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Multi-Modal Network |
譚睿鵬、蔡啟軍 |
基于PU機器學習框架和集成學習方法的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檢測研究 |
劉輝 |
Demand Analysis under Price Rigidity and Endogenous Assortment: An Application to China’s Tobacco Industry |
陳婉瑩、劉達禹、鄭荻 |
産出缺口再估計、真實菲利普斯曲線與曲線形态修正 |
擴大内需與暢通國内大循環 |
作者 |
題目 |
杜浩鋒、林婕彤、徐銘梽 |
政府投資的預期引導效應——基于中國政府引導基金的實證與理論研究 |
王朔、熊凱軍、鄧國營 |
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的行政壟斷規制與企業資本跨區流動 |
劉青、黃榮榮、肖柏高 |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企業創新戰略 |
張虎、葛少華 |
産業鍊供應鍊關聯網絡構建及韌性評估研究 |
葉勁松、朱藝蕾 |
制度型開放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了嗎?——來自“一帶一路”倡議的經驗證據 |
馮虹渝 |
企業标準制定與供應鍊配置:集中化還是多元化 |
江沐子、逯東、陳瑩 |
地方政府互聯網信息風險治理、信息成本與企業專業化分工 |
梁平漢、張藝川、郭宇辰 |
安全第一:公共視頻安全設備能促進服務消費嗎? |
倪紅福、鐘道誠、彭思儀 |
中國區域産業鍊風險敞口與經濟波動 |
陳啟斐 |
流通成本下降、供應鍊延伸與企業全要素生産率:中國經驗 |
馬俊峰、徐子堯 |
勞動力市場一體化與資本要素市場整合——兼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
吳楚豪、張燕、王恕立 |
車貨匹配效率與供應鍊網絡優化:來自中國客戶-供應商的公路運輸證據 |
張征宇、高天天、汪晨、琚悅琦 |
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家庭消費不平等——基于“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政策的準自然實驗 |
就業、社保與共同富裕 |
作者 |
題目 |
胡國恒 |
醫療暴力、醫療費用與防禦性醫療行為——基于住院病案首頁數據的經驗分析 |
段志民、王永笑 |
免費體檢計劃、健康認知偏差與健康風險行為 |
毛盛志、沈俊濱 |
延遲退休的增長效應與福利成本分析——基于技能與健康異質性的視角 |
張少華 |
信息摩擦、勞動力市場匹配效率與高質量就業——來自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證據 |
吳雨桐、路先鋒、張明 |
數字經濟發展與非正規就業群體養老保險參與 |
劉生龍 |
Why is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Declining in China? A Perspective from Urban Commuting |
邸俊鵬、李婉荷 |
The Impact on Employment in Enterprises: Minimum Wage or Social Security System?Evidence from China |
林濱、孫乾、王弟海 |
不确定性沖擊、結構性失業與穩就業政策——基于公共-企業二元制勞動力市場分割視角 |
任颋、闫碩、劉欣 |
科技金融發展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研究——基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的準自然實驗 |
吳永求、秦姝媛 |
跳槽經曆如何影響就業能力?——基于工作經驗廣度與深度悖論的視角 |
袁誠、劉松月、Lauren |
Logistics Facilities, E-commerce, and Elderly Labor Supply in Rural China |
黃曉迪、陳肖雄 |
醫保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與家庭生育決策——來自我國省内醫保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證據 |
秦妮、曾駿炜、孔東民 |
銀行整合、人力資本結構與就業調整 |
徐藜洋 |
異地就醫、醫療一體化程度提升與地區間醫保基金平衡——基于量化空間均衡模型的分析 |
杜鵬程、李威、藍嘉俊 |
省以下财政體制改革如何提高企業社保遵從?——來自财政“省直管縣”改革的證據 |
高明、魏澤新、向昊天 |
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及福利效應:一個養老金融分析框架 |
賀立龍、武曉洋 |
低收入家庭常态化救助幫扶、人力資本積累與代際收入流動 |
王海甯、Zhiming Cheng |
Fiscal and 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 Reforms and Household Hntrepreneurship |
王清 |
數實融合與制造業就業技能結構偏向:基于“數據要素×”視角 |
周闖、金炜淇、萬相昱 |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流動人口收入水平提升 |
張浩、楊燕、易行健、許銳 |
智能制造、新質生産力與企業共同富裕:來自機器人進口的證據 |
王維國、張鎮、付裕 |
延遲退休、養老保障再分配與共同富裕 |
馮典狀、張衛國 |
戶籍制度改革與勞動收入份額 |
财稅債務與房地産市場 |
作者 |
題目 |
洪源、齊旺盛 |
透明度提升能否增強地方債務可持續性?——來自“雙報告”模式下地方債務信息公開改革的經驗證據 |
萬裡、洪源、孫天宇 |
地方政府舉債是否會抑制家庭消費?——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微觀經驗證據 |
王超、餘典範、楊佳琪 |
稅收征管數字化與企業賬款拖欠清理——基于供應鍊溢出視角 |
經菠、李怡凡、孫偉增、李漢雄 |
數字政府建設與城投債定價:兼論現代化治理模式在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中的作用 |
劉沖、彭凡嘉、楊龍見、吳斌珍 |
小微企業“燃眉急”遇上留抵退稅“及時雨”:精準滴灌與經濟提振 |
張明、路先鋒、曹鵬舉 |
以采為信:政府采購與中小企業債務融資成本 |
王韌、賈文浩 |
“金融加速器”效應與地方債務杠杆的逆調控特征——基于土地财政約束與金融禀賦差異 |
張勇、趙軍柱、陳文、謝星 |
“國家隊下場”——從“土地财政”到“土地穩定器” |
向雪風、牛耕、周洋 |
地方債管理體制改革與地區經濟活力——基于新企業進入的視角 |
周佳音、呂炜、周鵬達 |
地方資産管理公司助力區域化債的成效與邏輯:基于政銀企多維機理的考察 |
谌仁俊、吉桐慧、呂光崗 |
消失的社會價值:企業稅負、成本轉嫁與ESG表現 |
胡洪曙、付俐 |
增值稅留抵退稅、供應鍊傳導與創新激勵 |
貨币金融與服務實體經濟 |
作者 |
題目 |
劉達禹、向思宇、徐斌 |
古典危機曆史鏡鑒、通貨緊縮風險識别與宏觀治理經驗反思 |
王宇偉、劉宏雅、張丁方 |
央行言辭溝通能否提振企業家預期? |
孫偉增、高雅、許明、冷萱 |
股票市場波動、隐性缺勤與企業生産效率 |
李茂林 |
基金持股、業績聯動與市場效率——關于中國基民績效的新解釋 |
陳勇兵、魏慕璇、陳永安 |
要素市場化改革與地區創業活躍度——基于貸款利率下限管制放開的準實驗 |
王帥、孫俊秀、陝晨煜、廖藝凡 |
全國統一票據交易大市場建設的實體經濟效應 |
何雲、譚小芬、杜景龍 |
流動性創造、銀行系統性風險與數字化轉型 |
劉冬姣、杜孟陽、馬堂玉、劉心成 |
公共數據開放如何壯大耐心資本 |
董豐、孫浩甯、周基航 |
資産泡沫與“雙支柱”調控效應:基于TVP-SVAR 模型的估計 |
李天宇、齊亞東、張屹山 |
企業“脫實向虛”:未雨綢缪還是投機逐利——基于宏觀視角的實證研究 |
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國内國際雙循環 |
作者 |
題目 |
王亢、謝銳 |
自由貿易協定深化與跨國供需關系穩定 |
王立勇、趙語 |
雙循環背景下産業鍊網絡韌性的測度、時空演化與影響機制——基于沖擊傳播的視角 |
方勇彪 |
中間品貿易、政策協同與企業減排路徑 |
沙葉舟、黎淩逸 |
“一帶一路”倡議的資本市場聯動效應研究 |
袁凱華、侯瑞東、包時鵬 |
内外貿易成本扭曲如何影響出口企業服務化轉型——來自中國制造業的經驗與證據 |
張鵬楊、孫德月、張瀚元 |
全球供應鍊重構下中國企業成本加成:基于“近岸友岸化外包”策略的影響研究 |
張瑜 |
中國國内國際雙重産業轉移測度及其經濟影響分析 |
馮玲、劉藝璇、周亞虹 |
數字金融發展與實際資源再配置:來自中國企業出口的證據 |
郭凇辰、逯建 |
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及企業利潤率提升 |
李磊、劉早雲 |
外部需求沖擊、超級明星出口企業與勞動收入份額——基于國内生産網絡視角 |
王明濤、李宏亮、謝建國 |
标準恐慌:自願性國際标準協調與中國企業出口決策調整 |
胡雲君、毛顯強 |
全球價值鍊視角下關稅削減的經濟與環境效應——基于CEG-GVC-E模型量化研究 |
廖梁貴、李優樹 |
技術性标準協調的出口增長效應:理論、實證與機制分析 |
任亞運、胡宇晨 |
綠色絲綢之路:共建“一帶一路”的碳福利效應 |
宋華盛 |
Export Adjustment to Import Protectionism: The Role of Input-Output Linkages in the US-China Trade War |
王正新、辛宇佳、楊星月 |
企業數字化水平對出口韌性的影響研究 |
董如玉 |
地緣經濟碎片化的後果——基于全球價值鍊分化的多場景模拟 |
劉猛、趙永亮 |
外部需求沖擊與對外開放的轉型 |
吳飛飛、薛俊鑫、劉晴 |
數字貿易壁壘、要素配置受阻與企業數字創新——兼論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數字要素優化配置 |
謝銳、張佳歡、王海成 |
電力基礎設施與企業出口——基于三峽工程送電的準自然實驗 |
謝紅軍、趙志浩、劉昕妤 |
風浪越大,魚越貴?——東道國政治風險與中國海外企業績效之謎 |
周記順、張若楠 |
中國外商撤資的測度及其對就業的影響分析 |
祝樹金、李丹、韓峰 |
生産性服務業數字化、國内中間品投入邊際與企業出口價值攀升 |
科技創新與發展新質生産力 |
作者 |
題目 |
韓律、胡善成 |
新型消費需求拉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基于信息消費視角的實證分析 |
習明明、靳宇峥、夏若萱 |
智能化轉型對企業新質生産力的影響研究——來自智能制造試點政策的證據 |
莊芹芹、王穎、史冬波 |
國家科技競争、科學合作與中國基礎研究突圍 |
尚煜、康詩康 |
數實融合、創新要素配置與城市創業活力——基于混合方法的複雜中介模型分析 |
鄭賀允、葛力銘、呂康娟 |
綠色發展賦能新質生産力——來自國家生态工業示範園區政策的經驗證據 |
唐雪松、張正懿、劉亮 |
産業鍊“鍊長制”與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機制與效應 |
聶常虹、李钏、許健 |
生産網絡和創新網絡融合視域下技術進步的溢出效應分析 |
趙怡、張立龍 |
創新成果轉化與消費者福利——理論與證據 |
鞠曉生、蔣盛君 |
Does In-House Research Matter for Firms’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vidence from China |
李文華、陳光慧 |
新質生産力、數實融合與現代化産業體系 |
郝楓、胡吉安、王丹 |
政府創新資源整合能否提升企業高質量技術突破?——基于專利信息傳播利用基地設立的經驗研究 |
喻開志、馮佳晗、石瑤 |
技術要素市場賦能私人與社會回報的實現路徑——來自中國企業間專利轉移的證據 |
韓峰、孫沛哲 |
政府數字治理與城市新質生産力發展——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産力與生産關系互動理論的研究 |
劉子蘭、葉誼鋒 |
農業新質生産力發展何以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富裕效應”和“共享效應”的雙重視角 |
張耀峰、葉提芳、張志剛、王軍禮 |
數據要素市場化建設與城市新質生産力:來自數據交易機構的證據 |
汪勇、張果果、趙宸宇 |
數字消費驅動政策與服務業企業新質生産力——來自國家信息消費試點政策的證據 |
蔡偉毅、孟小淇、秦思佳 |
對外直接投資如何幫助企業化解“卡脖子”難題——來自美國實體清單的證據 |
劉燦雷、姜瑞雪、馮敬宇、姜麗 |
制度型開放助力中國關鍵技術創新的效應及機制 |
石淩鵬、陳樂一 |
耐心資本、預期轉變與中國宏觀經濟波動——基于投入持續性和價值創造性視角下的動态随機一般均衡模型 |
謝晉元、周穎、劉修岩 |
創業投資集聚如何影響企業創新——來自基金小鎮設立的證據 |
黃振雄、楊晶晶、賴明勇 |
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能否促進企業創新?——來自全國稅收調查數據的證據 |
戴小勇、鄒晨 |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效果評估——基于意向處理與策略性行為的新視角 |
鄭酌基、李雪琴、韓先鋒 |
專利審批體制改革與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
劉建豐 |
新質生産力發展加快對經濟增長與結構的影響分析:一個“增量時空中的宏觀經濟學”新框架的構建與求解 |
首陳霄、彭威銘、曹虹劍 |
供應鍊風險與核心技術研發:基于企業視角的研究 |
楊悅斐、李佶冬、崔小勇 |
理解地方信息的價值:省以下科技事權劃分與企業創新分化 |
莊子罐、曹稚敏、方晶 |
專利經濟價值測度與有效性研究 |
杜瑤、許永洪、李輝 |
政府數字化改革與企業創新 |
餘倩、鄒甘娜、甘行瓊 |
地方自主财力和全國統一大市場何以兼得——基于關鍵數字技術突破視角 |
周聖楷、陳方豪、謝寶劍 |
“僑智”與新質生産力發展:涉僑專利的測度、特征與影響 |
肖柏高 |
金融市場如何助力AI催生新質生産力?——來自AlphaGo事件的發現 |
劉轶、楊浩、王忠生 |
人才驅動與公司價值——基于人力資本風險溢價的視角 |
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 |
作者 |
題目 |
喬剛、錢圓圓 |
人工智能、創業生态與新企業進入——基于工商注冊大數據的經驗分析 |
餘典範、張宇、宋晴 |
數字人力投入與企業價格加成——來自招聘大數據的證據 |
何小鋼、毛莘娅、李春 |
人工智能創新浪潮中的企業成長——來自BERT模型的證據 |
羅芳勇、張濤、李石強 |
中國數據要素規模效應測算 |
劉傳明、馬青山 |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是否重塑了人工智能企業空間布局——基于跨越地理邊界的集聚視角 |
黃彥彥、葉志敏、向秀莉 |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度:國際比較、影響因素與異質性 |
孫慧、羅添 |
軟硬兼施:何以驅動人工智能?——基于數據要素與網絡基礎設施視角 |
陳琳、陳飛、管鑫 |
城市數字化轉型與中老年人社會參與——基于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的經驗證據 |
李跟強、孔明璐 |
投入數字化、全球價值鍊分工與産業鍊韌性 |
師博、郭思琪 |
公平競争審查與數實融合發展——數據要素-創新資源雙重驅動的研究視角 |
唐旺、趙德起 |
大數據發展、企業新質生産力提升與勞動收入份額 |
趙宸宇、餘夢瑩、汪勇 |
信息消費驅動政策能否激發數字創業熱情?——來自國家信息消費試點政策的證據 |
蔡歡 |
大數據與行業資源配置——生産率悖論的再解釋 |
廖凱誠、徐菲菲 |
數字技術如何影響城市群經濟網絡:理論與實證 |
羅俊、潘佳藝、鄒樂豪 |
超越經濟激勵:平台經濟中的評論激勵機制、市場交易行為與社會福利 |
謝尚、張輝、鄒建華、李志群 |
農村家庭創業、數字政府與城鄉協調發展 |
曹景林、劉珈甯 |
乘數而上:數字并購推動了企業數實産業技術融合嗎? |
譚詩羽、楊蘇楠 |
隐私保護監管與數字經濟核心企業績效——來自“個保法”實施的經驗證據 |
王勝、趙浩權 |
企業智能化轉型、内生技術創新與技能溢價 |
楊其靜、王一兆、楊登宇 |
“負能”還是“賦能”:工業互聯網與企業創新 |
陳少強、朱琦 |
人工智能技術對企業勞動力需求影響機制研究——基于機器學習視角 |
能源轉型與綠色低碳發展 |
作者 |
題目 |
張遠、李煥傑、李妍 |
數字産品進口、技術吸收能力與企業污染減排 |
劉和旺、陳江鶴 |
綠色金融與ESG水平:兼論國家統一試點與地方自行試點的差異 |
白小滢、郭怡依、吳姣 |
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定價效率:風險驅動還是責任驅動?——基于商業銀行環境意識的視角 |
鄧淮、徐輝、吳歡 |
Risk-based Carbon Prices under Endogenous Adaptation |
範潤婕、劉浩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新能源汽車産業财政補貼退坡政策效應評估 |
葛佳敏、胡馨悅 |
貧與綠和:低碳試點與能源脫貧的協同機制研究 |
李國祥、聞歡 |
雙重治理邏輯下的數字經濟與環境偏向性技術進步——政府邏輯與市場邏輯的二元共治 |
王浩宇、呂可夫 |
Impacts of MD&A Tone on Energy Volatility: An Analysi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
姚昕、楊灑灑 |
土地配置與污染企業集聚:基于工業用地市場化改革的證據 |
譚睿鵬、侯可、徐萌萌、吳華清 |
中國縣域就業的新動力:來自特高壓輸電項目的實證證據 |
胡日東、王文南翔、李學勇、徐強 |
機構投資者網絡團體對企業ESG表現的影響——基于間接互惠與多市場接觸理論 |
崔寰宇、曹躍群 |
稅收優惠、目标激勵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增值稅改革和減排目标激勵為例 |
丁新興、何宇通、邢幹 |
生态補償獎懲機制改革的環境治理效應:來自空氣質量生态補償政策的證據 |
範丹、時紹江、尚飒 |
跨區域綠電供應與企業全要素生産率——來自雲廣直流工程的證據 |
韓君、葛春瑞 |
産業集群政策與産業鍊綠色化——基于多鍊條協同視角的實證研究 |
李丁、李雲飛 |
在集聚中減排: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與綠色發展 |
李思琦、佟孟華、李慧 |
一“碳”究竟:城市清潔能源轉型與企業碳排放強度 |
劉蓉、馮美樂、王鴻梓 |
綠色信貸貼息、企業能源消費低碳化與新質生産力提升 |
牛華偉、師穎、劉懷洵 |
綠色溢價與“雙碳”政策支持 |
申晨、黃小珍、曾昊 |
綠色金融政策制定主體協同與企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
石大千、郭君芳 |
Stable Work and Greener Life: Evidence from Public Sector Employment in China |
宋躍剛、高雯 |
創新驅動政策與可再生能源企業韌性: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
孫磊 |
跨省流域生态補償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了嗎: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 |
魏佳、高嘉隆、溫軍、鄧亞萍 |
能源政策“雙試點”的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研究——來自新能源示範城市和用能權交易制度的證據 |
文書洋、李若晨、薛舒予、張偉 |
Risk as Opportunity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Green Finance Policy on Corporate Risk-Taking in China |
張晉甯、王宏偉、呂岩威 |
數字産業化何以驅動低碳發展?——基于數字産業發展特征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證據與啟示 |
李國棟、陶元一、朱穎 |
國内大循環與綠色産業發展:來自“新能源汽車下鄉”的證據 |
白俊紅、李小清 |
碳減排對企業僵屍化的影響——來自中國工業企業的經驗證據 |
董鋒、趙旭、李揚帆、汪壽陽 |
智能自動化、環境規制政策與能源結構轉型 |
王文舉、陳祎璇 |
雙碳背景下制造業産業鍊減污降碳的内部協同增效與外部激勵 |
龐國慶、朱平芳、沈小燕 |
能耗強度目标對綠色低碳發展的影響研究 |
史代敏、羅清天、朱宗元 |
綠色低碳發展參與主體的演化博弈均衡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
楊守富、明雷、喻嘉琦、杜程 |
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邊界:可持續效率的視角 |
周睿 |
環境規制與新質生産力 |
全面深化改革 |
作者 |
題目 |
陳奉先、董靜怡 |
高管團隊斷裂何以推高企業特質風險?——基于投資者信息傳遞與信息理解角度的解釋 |
黃振、李銘 |
現場檢查、監管距離與銀行風險——基于《中國銀保監會現場檢查辦法(試行)》的經驗證據 |
梁永福、陳冠錦、陳林 |
數字化轉型、企業加成率與社會福利 |
吳紅晨、郭凱明 |
生産網絡視角下勞動力市場化改革對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 |
趙楠、施春豔、王晨陽、闫瑞雯 |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與農村人力資本提升 |
曾文、陰慧芳 |
“兩類公司”試點、政府放權與國有企業績效 |
陳永安、賴明勇、謝銳 |
市場準入管制與服務業發展——基于負面清單制度試點的準實驗 |
孫鵬、冀雪霜 |
政府職能轉變促進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嗎?——兼論有為政府如何推動有效市場的形成 |
丁志國、劉欣苗、王嘉晨 |
内部人減持傷害市場估值能力了嗎 |
王歆、張杭、徐銘梽 |
數字政府建設何以助力企業發展——來自地方政府電子政務平台建設的經驗證據 |
謝香傑、王帥、周闊 |
地方政府欠款治理與民營企業信心提振 |
鄧明 |
地區導向性政策的外部性:開發區對企業生産率的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研究 |
陳飛、王友軍 |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集體行動能力與共同富裕——基于塑造現代村社理性的研究視角 |
楊仁發、陸瑤 |
市場準入管制放松與企業長期投資——兼論對發展耐心資本的作用 |
甯滿秀、康思露、劉進 |
塑造韌實力:革命老區振興規劃賦能鄉村經濟韌性的機理與效應 |
張慧、李立朋 |
政府機構改革能夠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嗎?——基于省級民營經濟發展局設立的準自然實驗 |
王海成 |
定向産業政策與全要素生産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