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牽頭、77779193永利研究團隊合作撰寫《非洲綠色發展指數與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報告(2024)》,于11月28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走進非洲(尼日利亞)活動上隆重發布。報告由永利肖皓、許和連、鄧玉萍等老師,伍睿勤、楊金曉、王玉龍等同學參與完成,由外國語學院王湘玲老師等翻譯。肖皓教授作為報告牽頭人參加發布儀式。
該報告基于中非攜手現生态友好現代化視角,融合中國與非洲關于綠色發展的理念與經驗,建立貫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指标體系,科學評估非洲各國綠色發展水平,并充分展示中非綠色合作代表性案例,為深入推進中非綠色合作提供參考。

尼日利亞報紙等媒體對該報告做重點推介
本次發布會彙聚了多位重量級領導與嘉賓,中國駐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于敦海、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衛東等中方領導,以及尼日利亞聯邦交通部部長Said Ahmed Alkali、尼中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總幹事Joseph Olasunkanmi Tegbe等尼方領導均出席活動。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賴明勇、湖南省政協秘書長鄧群策、湖南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陳仲伯,湖南省政協常委、緻公黨省委會副主委、省體育局局長羅雙全,湖南省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主任劉德林,尼日利亞首位華人女酋長、CIG MOTORS董事長陳秀霞,報告牽頭人、3044永利集团副院長、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執行秘書長肖皓教授等嘉賓共同為報告揭牌。

報告揭幕
來自中國駐尼日利亞大使館、湖南省政協、77779193永利、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尼日利亞中國總商會,國家開發銀行,中非金融合作銀行聯合體代表等350餘名相關代表參加了此次發布會。
非洲綠色發展指數設置了“生态根基、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綠色保障、包容發展”五個維度的一級指标,反映了以生态根基為起點,以包容發展為最終目标,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治理為關鍵路徑,以綠色保障為支撐的綠色發展範式,蘊含了從綠色增長到綠色發展的理念延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資源類型、轉型質量與速度、保障支撐維度進一步設置了15個二級指标、40個三級指标,并采用熵權法賦權客觀評估非洲綠色發展特征。
報告表示,非洲的綠色發展水平整體呈波動增長态勢,其中北非和中非在綠色發展方面的領先優勢尤為突出。報告進一步指出,非洲在包容性發展、綠色保障以及資源利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彰顯了綠色轉型的積極勢頭。然而,非洲在環境治理層面的改善步伐仍顯緩慢。尤為引人關注的是,非洲的生态基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報告發現非洲各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存在顯著的區域差距,且同一國家在綠色發展各維度方面表現也存在較為突出的不均衡。報告進一步根據非洲國家綠色發展所處階段,分為“領跑-示範”“追趕-轉型”“起步-共建”三種類型進行分析。整體而言,尼日利亞在非洲綠色發展走在前列,處于“領跑-示範”國家序列,在綠色保障、資源利用兩個維度處于非洲前列。
在中非綠色發展合作部分,報告系統總結了中非綠色發展合作曆程,指出中非綠色合作潛力巨大,一方面中國在綠色發展具有獨特優勢和豐富經驗,并在新能源産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環境治理與低碳規則實踐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另一方面非洲在國家綠色發展戰略規劃實施、太陽能等自然資源條件、能源轉型及綠色産業需求等方面具有較大發展空間。報告結合非洲綠色發展指數框架,從生态根基、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綠色保障以及包容發展五個維度,選擇了共18個合作項目與典型案例,較為全面展示了中非綠色發展合作的成果。
中非在生态治理方面實施了“非洲綠色長城”計劃。“綠色長城”成員涉及20多個國家和組織,核心區域面積達7.8億公頃,涉及2.32億人口,目标建成逾7700公裡、寬15公裡的植被帶。中國借鑒“三北”防護林工程成功經驗,将中國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技術優勢與治理模式以更“本土化”的方式落實在“非洲綠色長城”倡議中。2000年至2020年間薩赫勒地區的總荒漠化面積從72.31%下降到69.23%。在尼日利亞卡諾州,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針對該地區土地荒漠化問題突出,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覆蓋率低,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建立了示範新型防沙網以及經濟林保育試驗示範區。

“非洲綠色長城”衛星圖
在綠色出行方面,尼日利亞拉各斯州政府與倬億國際集團旗下CIG Motors公司,以及IBILE控股三方共同啟動的标志性城市公共出行項目LAGRIDE。該項目是中非公私合資合營的領先者和創造者,旨在建設綠色公共出行平台,引領尼日利亞零碳未來。2024年7月非洲規模最大的公共出行平台公司成立,包括預計在1年内向市場投放5000輛全新車輛,并首次引入的1000台電動汽車,打造拉各斯E-MOBILITY智能交通的系統建設。以其低碳排放的綠色硬件車身和前沿的智能軟件技術,将極大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為拉各斯的市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環保式的出行體驗。

千台LAGRIDE網約車巡遊拉各斯第三跨海大橋
報告建議,在宏觀戰略路徑方面,中非雙方要博采衆長,共同應對綠色發展難題;在重點合作領域方面,建議中非雙方補齊生态根基短闆,全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治理能力,并深化綠色保障建設、持續構建包容性發展新篇章;在具體行動建議方面,應與“領跑-示範”型國家、“追趕-轉型”型國家、“起步-共建”型國家因地制宜開展差異性合作。
《非洲綠色發展指數與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報告(2024)》的發布是對中非合作論壇關于綠色發展共識的積極響應,為深入理解中非攜手推進生态友好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參考,對促進中非綠色發展合作邁上更高質量台階提供了新的思路。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賴明勇(右二)和3044永利集团教授肖皓(右一)将報告送給尼日利亞國民議會衆議院-尼中關系委員會主席賈法魯
報告發布背景
非洲,被譽為“最年輕的大陸”,蘊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但也面臨着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遭破壞、環境污染、資源過度開展及發展不平衡等多重挑戰。《2023年非洲氣候狀況報告》顯示,目前非洲的氣候變暖程度、海平面上升及冰川消融速度均超越全球均值。特别是非洲西北、赤道以西及大非洲之角的部分區域,出現了自19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極端溫度變化。作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和貧困問題最嚴重的大陸,非洲長期受困于“生活貧困——人口增長——環境惡化”(PPE)的惡性循環,積極探索适合自身特點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非洲國家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非洲逐步形成了包容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模式”共識,并堅持“内培外引”助力綠色轉型。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通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破解資源環境約束,開創了綠色發展新範式。特别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勾勒“向綠”發展新路徑。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國有獨特優勢和豐富經驗,非洲有強烈需求和巨大潛力,雙方合作具備堅實基礎和良好條件。中非綠色發展合作源遠流長,自中非合作論壇設立以來貫穿始終。中非合作論壇提出的“十大合作計劃”“八大行動”“九項工程”中,綠色發展合作作為單獨篇章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擘畫新非洲更加鮮明的底色。2024年,中非綠色發展合作進入新的曆史階段。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中非要攜手推進生态友好的現代化”,宣布了“綠色發展夥伴行動”。在“中非合作論壇:中非生态環境與氣候變化圓桌對話”中,中非雙方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中非綠色可持續發展合作的倡議》。随着共建“一帶一路”綠色合作項目在非洲大陸的持續推進,中非綠色農業合作為非洲綠色發展奠定基礎,中非綠色基礎設施合作為非洲綠色發展注入動能,中非清潔能源合作為非洲綠色發展釋放潛力。綠色發展作為中非關系的重要領域和新興動能,合作空間廣闊,必将不斷豐富與深化中非合作的内容與意義。
供稿人:劉聞嘉
責審:肖皓
終審: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