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利徐航天教授、李思萱博士研究生和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楊曦教授(通信作者)的合作論文《城市人口規模與政府供地結構:納入民生設施用地的新視角》在《經濟研究》2025年第2期刊出。《經濟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權威學術期刊。
該文基于我國城市建設用地配置中各類功能用地的供地比例變動,本文發現民生設施用地的出讓占比在過去十多年快速上升,工業、居住和商服等用地的占比則趨于下降,說明随着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城市土地出讓逐漸從側重工業和住房開發,轉向重視民生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然而,現有研究較少将民生設施用地及其特征納入政府供地結構的分析。關于我國的城市建設用地配置,現有文獻主要從區域和城市間分布的角度,探讨了土地空間配置對人口遷移和福利等的影響;關注城市内部土地功能配置的文獻,則主要考察了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商服用地間的結構問題。有别于現有研究,本文将民生設施用地納入政府供地結構的分析,探讨了居民公共服務需求和城市人口規模對于政府供地結構的可能影響。
本文首先構建了理論模型,将民生設施用地以非市場化(或半市場化)方式為主出讓,及其通過影響城市宜居性(而非實際工資)直接作用于居民福利的特征,納入政府土地供給決策分析,探讨在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受指标約束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如何協調民生設施用地和工業、居住等用地的配置比例,以最大化居民福利。其次,基于2007—2020年微觀土地出讓數據和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常住人口數據,采用截面回歸、工具變量和面闆雙向固定效應回歸分析,發現:與模型分析的結果一緻,城市人口增速與民生設施用地在出讓土地中的占比顯著正相關,與工業和居住用地出讓比例顯著負相關,這一特征在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中尤為明顯。機制檢驗表明:在供給側,人口淨流入強化了城市土地供給約束,民生設施用地的容積率往往較低且不易變化,而其他功能用地的容積率一般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提高,因此,當人口規模增加強化了供地約束時,地方政府傾向于策略性提高民生設施用地的配置比例、降低其他用地比例,同時提升其他用地的容積率;在需求側,土地供給約束下城市人口規模增長導緻居民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關注度上升,政府若不增加民生設施用地的供給比例,有可能面臨居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無法滿足的問題,因此人均民生設施用地規模存在難以向下調整的特征。有别于現有研究大多關注“以地謀發展”模式下的政府供地扭曲行為,本文刻畫了城市人口規模擴大對政府公共服務供給和不同功能用地配置的約束強化機制,在土地供需關系(而非政策扭曲)維度,針對我國城市内部土地配置結構的變動提出了新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