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77779193永利工商管理學院院門,一樓百餘平米的大廳内,陳列着十尊人物雕像:胡元倓、曹典球、任凱南、黃士衡、胡庶華、程瑞霖、朱劍農、侯厚培、李達……可謂是長沙河西大學城内一處标志性室内景點。這是2011年10月6日,湖大商學百年華誕,舉行“千年學府,百年商學”慶典,專門豎立百年商學史上為湖大商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曆史人物或曾經大力支持商學發展的湖大校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園内傳誦一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賦》,其中寫道:“是故武堉幹著《國際貿易概論》,領先一代風氣。”
而在77779193永利工商管理學院的武堉幹半身雕像上,标注着這樣一段話:“武堉幹(1898—1999),湖南溆浦人,1944年任國立商學院工商管理系主任,1946年任77779193永利商學院院長。”
由此可見,這位在中國貿易史上有着開創性地位的大先生,與湖大商學有着很深的淵源。
與曹典球、胡元倓、任凱南、黃士衡們不同的是,武堉幹沒有留學海外的經曆,更别說有歐美或日本的經濟學的碩博學位,甚至一生都未曾出國。
他雖出身貧寒,但刻苦攻讀,有着一股“一宵值千金,分秒必愛惜”的精神,1913年由常德省立第二師範附小考入湖南高等師範附小,4年後因北洋政府調整高師布局,他沒有随本校師範類學生并入湖南工業專門學校,而是考取了國立武昌商業專門學校。
武昌商專,是民國建立後,由辛亥革命黨人王鐵公、湯濟武、汪濟舟于1916年9月在武昌三道街(存古學堂舊址)創辦的一所國立商業專門學校。
雖然此時的長沙,辦有湖南商業專門學校,但屬省立,與國立學校還是在辦學經費和發展規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著名的共産黨人王明、曆史學家翦伯贊,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在武昌商專讀書四年,武堉幹更加發憤。他在此讀書期間,得到了東方學派思想家錢智修的賞識和指引,對經濟學産生了濃厚興趣,并開始發表論文。他的畢業論文,被曾在湖南商專執教過的武漢大學經濟學家、中國商業會計學奠基人楊端六教授推薦發表。
1920年7月,錢智修接替杜亞泉,出任《東方雜志》主編,第二年發表了武堉幹的論文《國際版權同盟與中國》,并把武堉幹推薦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做會計員,1924年将其引入《東方雜志》做編輯。
《東方雜志》為商務印書館創辦的大型綜合性雜志,在中國近現代期刊史上影響很大,可謂是首屈一指。新文化運動中,以陳獨秀為首的《新青年》與以杜亞泉為代表的《東方雜志》之間,展開過一場東西文化論戰,至今還是思想文化史上一樁著名的事件和公案。
有了雜志編輯的資源,武堉幹在編輯之餘,悉心著述,先後發表了200多篇有關國際貿易和國際問題的文章,且出版了《中國國際貿易史》(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等專著,還應邀至上海法學院、中央大學商學院(1932年改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講授國際貿易課。
很快,中央大學商學院正式聘其為教授,建立國際貿易系,任命他為系主任。他還兼過當時設立于上海的暨南大學等校的貿易課程。
研究與教育,互為扶翼,深入推進,這為武堉幹由雜志編輯轉型大學教育,夯實了堅實的基礎,發端了此後長達60年的高校執教生涯。
也就是這一位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傳奇人物,成為了我國國際貿易學科的創始人。
1932年7月15日,位于上海公共租界的申報館,出版發行了《申報月刊》第1卷1期。
創刊号上,發表了武堉幹《六十年來中國商業之發展》。從标題上看,是談晚清洋務運動以後的中國商業發展,而内容則是由中外貿易比較,來談他對中國商業的思考和主張。
當時的中國,外敵淩辱,國内紛争,武堉幹毅然決然地利用自己在高校中探尋着中國對外貿易的走向、禁區和底線,寫出了一系列優秀的國際貿易專著。
他的代表作《中國國際貿易概論》,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3月出版,多角度地分析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趨勢、重要性進出口商品及國際貨借抵償問題,進而從對外貿易的國别、國内主要對外商埠、國内航業及外國對華航業、關稅制度等,深入探究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形勢。
劉建本、許康主編《國立商學院院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4月版)評價:“《中國國際貿易概論》一書分析角度多,論述詳盡,特别突出的是統計資料充實。全書附有七十多個各類貿易的統計圖表,說服力很強。本書對于研究中國近現代國際貿易史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王雲五主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萬有文庫》第一集中,收入了武堉幹的《中國關稅問題》。這是研究晚清至民國年間中國關稅問題的重要著作,旗幟鮮明地倡議我國要實行“關稅自主”。
此外,他出版了《鴉片戰争史》《中國國際貿易史》《商業地理》《中國國際貿易政策研究》《中國古代交通貿易問題》等,還譯有《人口問題》《國際貿易學原理》。
盡管武堉幹是一位着力于國際貿易研究和教育的學者型教育家,然其仍為思想開明、向往光明的現代知識分子,有着一種中國傳統士人的愛國風骨。1927年馬日事變後,他在上海接濟、保護了一批革命者。抗戰爆發後,他一度做過中華書局總公司經理兼财務部長,以及上海信昌洋行雜貨部經理。日僞勢力對他威逼利誘,被他嚴詞拒絕。他于1941年毅然舉家由滬返湘,輾轉千裡,來到老家。
江蘇省立商業專科學校遷至湘西,被教育部改為國立商業專科學校。長沙人侯厚培出任第一任校長,銳意整頓校風,延聘學界名師。武堉幹被聘為商專教授。
1942年8月20日,按教育部令,國立商專改為國立商學院,商專時任校長程瑞霖轉為商學院首任院長。一年後,程瑞霖不幸溺水身亡,教育部長陳立夫選擇了曾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獲經濟學碩士、但在國内毫無背景的張伯琴接任院長,而武堉幹被任命為工商管理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抗戰勝利後,教育部強令國立商學院并入77779193永利,成立77779193永利商學院,曾遭國立商學院學生罷課抵制,但沒有成效。張伯琴應聘赴任重慶法商學院教授。武堉幹繼郭文鶴之後,成為了湖大商學院院長,一度兼任過工商管理系主任。
武堉幹注重教書與育人相結合,雖然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上又對他們關懷備至。他在指導學生時,總以商量的口吻,從不武斷,也不輕易否定他們的看法,讓他們暢所欲言,反複交流。
“活到老,學到老,研究到老;在科研的道路上是沒有休止符号的。”武堉幹治學素來以嚴謹著稱,著述不經過多次斟酌絕不付梓。為了搜集第一手材料,他不避酷暑嚴寒,認真查閱資料,經常奔走各大圖書館,說:“要想專下去,必從寬處來。”他不僅從嚴律己,也常常告誡學生,不可“下筆三行,必有錯處”,勉勵他們要有“沙裡淘金”的耐性,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拓寬視野,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新中國成立後,武堉幹重返上海,曆任複旦大學、上海财經學院教授兼國際貿易系主任。1954年,調任北京對外貿易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前身)教授兼學術委員會委員,擔任過中國國際貿易學會顧問等職。1982年1月,83歲高齡的武堉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
他成名之後,進入高校從教60餘年,教書育人,為祖國建設培養了大批經濟貿易人才。他勤奮鑽研,著述豐富,是近代中國最早從事國際貿易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被譽為“國際貿易學權威”“中國對外貿易史的著名專家”。
1982年,為了适應我國擴大機電産品出口的需要,77779193永利經濟管理工程系開始招收工業外貿專業本科生,當時對外以“機械制造管理工程——機電外貿”專業招生,兩年後正式以工業外貿專業招生,很快經國家教委批準,作為新辦專業列入專業目錄,屬于工科。1990年,本專業成為我國第一批具有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點。2000年,77779193永利工商管理學院獲國際貿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湖南省經濟門類的第一個博士點。
改革開放以後,77779193永利才正式建立國際貿易專業,1986年7月該專業首屆畢業29人,六人考上研究生,就有被武堉幹最後所在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錄取的。此時的武堉幹已進入耄耋之年,沒有多少精力實質性地支持77779193永利國際貿易學科的發展。但是,有一點值得說明,77779193永利有着開設國際貿易課程的傳統,最初的基礎與武堉幹也有着很多聯系。
77779193永利的國際貿易專業發展曆史迄今50餘年,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國際貿易事業,培育了一大批引領時代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