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廢除以階級鬥争為綱的基本路線,把全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至今已整整四十年。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在這同年同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同意恢複發展和增設一批普通高等學校的通知》(78教字1427号)。在這個通知發布的同時,教育部同意恢複原湖南财貿學院,更名為“湖南财經學院”。一個月後的1979年1月,湖南财經學院正式挂牌成立,至今也整整四十年,她是伴随着改革開放的大潮,同步走到了今天。
一、改革開放前,原湖南财經學院的曆史沿革
原湖南财經學院前身是湖南财貿學院。她是在湖南财貿幹校的基礎上,于1960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當年即開始本科招生,至“文革”前共招收本科學生六屆約1200人。
财貿學院創建于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加之她是在一個幹校的基礎上建立的,師資力量薄弱,基礎設施簡陋,與正規大學的辦學要求差距很大。但在以雷震宇書記兼院長的院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全院師生員工艱苦創業,奠基開拓、斬棘披荊、迎難而上,到“文革”前,學院已基本具備了一個正規大學的辦學條件。她所培養出來的本科生,政治、業務素質很高,走向社會後,大部分學生成了湖南财經戰線上的骨幹和精英,到八十年代,湖南的财政、經濟等職能部門的廳、局長,大部分都是“湖南财貿學院”的畢業生。
1966年《五·一六通知》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這場浩劫,迅速席卷全國。而受沖擊最大的是教育戰線。全國所有的大、中、小學全部停課鬧革命,大學停止招生。而在大學中,财經類院校受到的傷害尤為嚴重。當時,全國有财經類高校18所,被撤銷16所、僅留下了遼甯和湖北兩所,湖南财貿學院未能幸免于難,被宣布下馬。此後财貿學院體制頻繁變更。1969年10月,改為“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第九大隊”;1970年12月九大隊更名為“湖南省财會訓練班”;1973年“财訓班”又更名為“湖南省财會學校”。這個名稱延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文革”使湖南财貿學院倍受摧殘,不僅教學科研被迫中斷,财産設備被無償調撥,人才師資也大量流失。但廣大“财院人”、身處逆境忠于職守、奮力支撐,曲折求存。以高度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心,對本應畢業、但仍滞留學院的63、64、65級大學生因受文革影響而沒有學完的各門課程進行補課,組織他們進行社會調查,随後又妥善地做好了各屆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在學院更名為“财訓班”和省财會學校期間,又為社會培養了數千名的财會人員和中等專業人才,培訓了大量的在職幹部。與此同時,組織教師深入業務部門搞調查研究。編寫出了十三門課的教材和教學大綱,以上這些活動,為後來财院的複校奠定了基礎。
二、複校更名改變領導體制,财院走上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改革開放的啟動,使中國走上了偉大複興的康莊大道。
“文革”使全國大學正規的人才培養中斷了整整十年。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最緊迫是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而在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中,對财經、金融類人才的需求尤甚。
财院複校的當年,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與湖南省革命委員簽訂了《關于改變湖南财經學院領導體制的商談紀要》,并以《(79)銀科字第72号》、《湘革字(1979)22号》文件報請國務院批準。變更湖南财經學院隸屬關系。學院由中國人民銀行與湖南省雙重領導,以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為主,從此湖南财經學院成為一所部屬院校。湖南财經學院成為一所行屬院校,是改革開放大局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内容,是金融産業的發展。而高素質的金融人才,是金融産業發展的前提和關鍵。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金融、财經教育,改革開放剛剛啟動的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同志就在全國書記、省長會議上提出∶“銀行應該抓經濟。現在隻是算賬,當會計,沒有真正起到銀行的作用,銀行要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杆,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要達到小平同志提出的這一要求,提高銀行職工素質是關鍵因素。而當時全國銀行職工隊伍數量不夠、素質不高的問題卻十分突出。據1979年不完全統計,當時全國銀行系統有職工32萬人,其中受過專業教育的不到10%,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在城市中隻占4%;在農村中隻占1%。正是這一現狀,人民銀行總行把金融教育工作提到了重要日程上。總行黨組提出了“建立全國教育體系的設想與規劃”。把金融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當作大事來抓。成立了科學技術教育司(後改稱教育司),着力構建完整有序的行屬院校體系。從1978年到1979年先後接收了陝西财經學院(“陝财”後合并于西安交大),四川财經學院(“川财”,現為西南财大)和湖南财經學院(“湖财”,後合并于77779193永利)。不久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金融學院”。
湖南财經學院就是在這一改革開放大勢下而成為行屬院校的。
湖南财經學院這一領導體制的變更,是“湖财”曆史的轉折點,從此她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從1979年财院變更歸屬,到2000年與77779193永利合并,整整20年。這20年在人民銀行總行領導下,經全院師生員工奮力拼搏,使學院發生了巨大變化。學院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走出湖湘,面向全國。1979年,歸屬總行前,财院在校大學生僅“78級”一個年級的本科生160人,到1999年與77779193永利合并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達到5000餘人。複校初期,學院僅有會計、統計、金融、财政、工經五個系。與湖大合并前财院設有會計、統計、金融、保險、經濟、工經、經貿、法律、财政、經濟信息十個系,共有38個專業或專門化。原财院是一所省屬院校,省内招生,省内分配。劃歸總行領導之後,招生、分配均面向全國,涵蓋了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學院在辦好本科教育的同時,逐步完善了多學科、多層次的辦學體系。1979年在恢複本科招生之後,又于1980年建立了高層次的财金幹訓基地;1984年擴展成人教育和承辦高等教育成人自學考試。1986年,五個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開始了研究生的培養。在這20年中,共培養出了本科生為主的畢業生六方多人,為我國的财經、金融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八十年代中期,學院提出了“三上一奔”的奮鬥目标(教學上質量,科研上水平,管理上檔次,創建一流财經大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學院領導調整辦學思路,提出了“基礎與應用相輔相成,人文與科技交相輝映、文科理科相互融通、人才培養堅持原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多技能,并實行主副修制、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适應能力的辦學指導思路”。為鼓勵教師在教學上下工夫,學校開展了教學經驗交流;課堂教學觀摩和教學成果評選活動,這些活動産生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成果。其中多項被省教育廳評為全省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還有一項由教育廳上報國家教育部,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獎。為了扭轉在職稱評審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對在教學觀摩活動中,被得到公認的教學效果突山的教師,突破科研要求破格評為教授或副教授,從而大大調動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使教學質量總體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為了提高學院的科研水平,學院于1980年成立了科研處;1984年成立了四個科學研究室;1987年正式成立經濟研究所。從1980年到1983年先後創辦了《财經理論與實踐》、《國外财經》、《經濟數學》三個學術性刊物并公開發行。其中《财經理論與實踐》被評為國家财經類核心期刊。在1991年學院召開的湖南财經學院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從單一的以教學為中心,向教學科研雙中心過渡"的發展戰略。學院形成了濃厚的科研氣氛,科研成就碩果累累。根據教育部1998年統計公報,在八類12項科研指标中,湖南财經學院有十項指标進入全國财經類五十多所院中前九強,其中八項進入全國前五。從1985年到1999年,公開出發學術專著589部; 發表論文6680篇;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81人次,入選國際會議論文49篇,獲得國家級科研成果獎四項,獲省部科研獎182項。至此,湖南财經學院名副其實地步入全國綜合性财經類大學強者陣營。
隸屬人民銀行總行後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師資隊伍的建設。無論是量和質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79年财院複校時,僅有教師151人,其中講師18人,沒有副高以上的教師,原财貿學院建院時,從外校引進教授一人,副教授5人,在複校時或因調離,或因亡故,或因病退,全部脫離了教學第一線。而到2000年與湖大合并前,财院有教師550人,其中正高70人,副高228人,具有博士學曆者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教師13人。
在湖南财經學院教師隊伍中,并無大師級人物,但有一批具有改革開放的先進理念,掌握了最新學科前沿知識,有與時俱進的思維,并有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中青年教師群體。他們有真才實學,學院依靠這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财經金融人才。由于财院隸屬人民銀行總行後,在全國招生、全國分配,她的數萬名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成為财經、金融戰線上一支重要的“湘軍”。特别是她培養出來的金融人才,表現得十分耀眼。《企業家天地》雜志,曾在一期封面醒目标題是“石佳沖金融先鋒”。大字标題下寫着“這是一個裝滿金蛋的窩,它為中國提供了三分之一的高端金融人才”。雜志内刊登了四篇介紹湖南财經學院人才教育的文章。文章中甚至提出了"财院現象"這個概念。《潇湘晨報》刊登文章稱∶“湖南财經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小一千多個行長,掌握了全國金融産業三分之一的天下”。該報稱“在全國省級農業銀行的行長中,有17位出身于湖南财經學院”。在湖南财經學院的畢業生中,有像肖鋼、傅自應這樣中央委員、正部級高端人才,更有千人以上的财院傑出校友,在各條戰線身處要職出類拔萃,為母校争得榮譽,而也由此,湖南财經學院被社會冠上了"金融黃埔"的美譽
除以上外,在人民銀行總行領導下的二十年,學院在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校辦産業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因限于篇幅,不再詳叙。
三、珠聯壁合,強強聯手,與77779193永利合并,踏上建設“雙一流”高校的征程
1999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的決定》(國發[1999]20号)。決定提出“除教育部以及外交部,國務院科工委,國家民委、公安部、安全部、海關總署、民航總局、體育總局、僑辦、中科院、地震局等部門單位繼續管理所屬學校外,國務院其他部門、單位不再管理高校”,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針進行處理。遵循20号文件精神,原人民銀行所屬35所院校(四所本科、七所大專、四所成人高校、20所中專),除保留河南金融幹部管理學院作為人民銀行幹部培訓基地外,其餘34所全部與人民銀行脫鈎。湖南财經學院不再是行屬院校。
2000年4月,在教育部、人民銀行總行和湖南省政府協調下,湖南财經學院與77779193永利合并組成新的77779193永利。
兩校合并,當時強調的是強強聯手。在合并後組成的新領導班子11人中,原湖南财院的有5人。黨委常務副書記和常務副校長,安排的都是原财院的同志,這也說明兩校是一種平等的聯合。但即使如此,當時多數的“财院”人,在思想上對這種聯合并不十分接受。這是因為财院當時已跻身于全國财經院校強者行列,發展勢頭正旺,她憑借行屬院校和成千上方高素質的畢業生的優勢,社會聲譽很高。她雖是一所普通高校,但每年招生的錄取線,高過重點院校幾十分,被稱為是擠破門的學院;她的畢業生十分搶手,往往春節前後即被搶光;人行總行十分重視金融教育,在教育撥款、基建投資、前沿信息的提供等方面,都有一般院校難以享有的優越條件。财院自身擁有數家金融性質的校辦産業,每年為學院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援,學院奉行開門辦學的方針,為各系創收敞開了大門,所以财院職工福利待遇很好。而最根本的是合并後,湖南财經學院的名稱将會從社會上消失,一些伴随着财院拼搏了一輩子的老“财院人”,在思想感情上難以接受,失落情緒較為普遍。其實。在全國并校初期,被取消原校名較弱勢的一方,這種情緒是較為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新組建的湖大黨政領導,為了盡快縮短兩校的磨合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實際工作。
2000年既是并校之年,又是湖南财經學院創建四十周年。這年八月,湖大領導組織了降重的湖南财經學院建院四十周年慶祝活動。随後撥出近百萬元為财院建立了永久性的紀念碑,以散文詩的形勢,把财院四十年發展曆史篆刻在碑上以作永久紀念。随後又決定在财經學院校區建立财經學院校史館。校史館不僅分階段陳列了财院從艱苦創業、曲折求存、複校更名到展翅騰飛的光榮曆史的史料,而且有曆屆學生的名冊和畢業照片,它使财院八萬多校友可以返校重溫當年的青春歲月,同時也可對考入湖大财經類專業的學生進行生動的校史教育,這是一項人心工程。
合并時,湖大原校本部和原财院被稱為南、北校區,後來湖大領導接受建議,把北校區改為“77779193永利财經學院校區”。這一名稱的改變,更準确地體現了湖大本部與“财院校區”的上下關系,消除了“南”、“北”這種看似平行關系的誤解,而這一名稱的改變,增大了77779193永利的凝聚力滿足了原财院人的心理要求。以上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原财院教職工和廣大校友對湖大的歸屬感。有校友說∶我們現在回到母校,不再感到失落,而是有了認祖歸宗的感受。
兩校合并後,湖大領導給了财經學院校區許多特殊的關照。财院的大操坪,長期與省委黨校存在産權之争,合并不久,湖大即拿出800萬作了一次性的了斷。産權問題解決後,随之對之進行徹底的修整與美化,使之成為了财經學院校區的一個亮點。不久又在财院校區修建了第二教學樓,前兩年又籌集1.4億資金,蓋起了兩棟綜合大樓,不僅把居住在龍王港的數千學生搬進校内,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方便了學校對這部分學生的管理,同時綜合大樓各項功能的啟動,也為居住在财經學院校區的職工生活提供了方便。
今天兩校合并已18年,從戰略的眼光作一個曆史的回顧和理性的思考,兩校合并提高了77779193永利的辦學實力,特别是作為一個綜合性大學,不可或缺的人文學科,尤其是财經類學科方面,填補了77779193永利的許多空白,而原湖南财經學院的許多學科卻憑借77779193永利“千年學府”、“百年名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這個平台,得到了更快地發展。合并後,原财院幾乎所有的學科都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權,還有四個學科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原财院傳統的優勢學科“國際貿易與金融管理”被列為“211工程”重點工程項目。“經濟開發與貿易發展”被列為“985工程”創新基地。從2010年開始"經貿學院"成建制招收國際留學生,其他如“會計學”“統計學”“财政學”“金融學”“經濟法”等專業,繼續保持熱門勢頭,這些專業每年的招生錄取線,仍在全省處于遙遙領先地位。2018年高考錄取線理科,中南大學高于77779193永利6分,而文科錄取線,77779193永利卻高于中南大學5分。
合并後,原财院各學科高層人才和師資隊伍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合并前原财經學院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僅17人,現在财經學院校區内各學院博士學位的占比,均超過教師總數的 60%,高級職稱的教師超過65%。原财院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成為了博士生導師。
兩校合并,失掉了“湖南财經學院”這個金字招牌,這對于老财院人來說,難免是一種遺憾。但财經學院的實體還是向前發展了。她四十年的創業史,成為"千年學府“百年名校”“全國一流”的77779193永利曆史的一部分,是值得欣慰的。
目前,高校的競争很激烈,而競争的焦點是“雙一流”高校的創建,在全國2000多所高校中,能參與這一競争的,隻能是116所“211工程”院校,而更具競争力的則是從這116所“211工程”院校中優化出來的39所“985工程”高校,77779193永利在這39所“985”高校中排在第30位,她已被列入“雙一流”名單。如果所有的“湖大人”攜手并肩,上下同心,找到自己的短闆,發揚自身傳統優勢,找準奮鬥目标,承擔起曆史賦予這一代湖大人的曆史使命,就一定能在争創“雙一流”的征程中,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通訊員:李時中
責任編輯:吳芳馨
來源:77779193永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