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困境期盼”田野調查團隊成立于2018年7月,由孫一君同學帶頭組建,最初由7名本科大學生自發組成。在過去的14個月中,團隊走訪了我國東中西部8省17個鄉鎮,從農村居民幸福感、金融扶貧效率、鄉村金融信貸、資本下鄉等多個角度探究了鄉村普遍存在的多個問題,完成了調研報告、學術論文共計超過10萬字。
其中,《困境與期盼:農民幸福路在何方——基于全國東中西部17個鄉鎮的調查》一文在2019年6月份獲得了挑戰杯湖南省特等獎(全省僅8個)的榮譽、并于同年11月份獲得了挑戰杯全國一等獎的殊榮,創造了經貿學院在該項賽事的最好成績。
此作品廣泛探究了東中西部不同地區老中青三代人對于幸福感的追求和理解,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長沙市人民政府、甯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等多家政府機構開出的成果應用證明,獲得了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賴明勇教授、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研究員、77779193永利副校長謝赤教授的親力指導和推薦。央廣新聞、華興時報等多家大型媒體對項目調研過程進行了報道。
此外,團隊針對鹽池縣“631”小額貸款新模式撰寫的《金融扶貧助推鄉村振興:631模式開創小額貸款新局面——基于甯夏5縣城的調查研究》一文獲“普惠金融”全國一等獎,并得到了鹽池縣委宣傳部等多家政府機構的鼓勵回信、應用證明,為基層小額貸款的未來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議。其餘科研成果共申請立項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試驗項目(sit)超過3項,并完成了多篇相關論文,目前核心期刊在投。
在過去的一年,以孫一君同學為負責人、總計10名本科生自發組成的鄉村調研團隊,圍繞黨中央目前最關心的三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切實調研,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農民兄弟在核心問題上指明了方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他們是湖大學生在社會調查一線的先鋒崗,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當代大學生的知行合一。
團隊核心成員簡介
團隊負責人:
孫一君,2016級本科生,團隊負責人,就讀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曾獲兩項互聯網+省二等獎,sit國家級立項(整體網視角下一帶一路文化和貿易的相關性研究),曾獲得77779193永利财經教育獎學金、優秀幹部、優秀團員等榮譽,目前保研至北京交通大學。
團隊成員:
楊宇琪,2017級本科生,就讀于經濟學專業。曾獲互聯網+全國銀獎、“普惠金融”全國一等獎、數學建模校賽二等獎等競賽獎項。sit國家級立項、一篇CSSCI論文在投。
張伽,2017級本科生,就讀于财政學專業。曾獲互聯網+全國銀獎,國家級SIT項目立項(長江中遊流域港口一體化對腹地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研究——以湖南省核心港口為例)、數學建模校級二等獎。
高翔,2016級統計專業本科生,曾獲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大賽一等獎、SIT項目(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PPP項目融資風險量化與防範研究)獲77779193永利一等獎,已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錄取。
張嘉豪,2016級本科生,就讀于金融學專業,曾獲普惠金融全國一等獎、SIT國家級立項(基于DEA模型的甯夏回族自治區金融扶貧效率評價——以甯夏回族自治區8個國家級貧困縣為例),保研至中國人民大學。
劉思成,2016級本科生,就讀于金融工程專業。曾獲普惠金融大學生社會暑期社會實踐征文比賽全國二等獎;SIT國家級立項(基于多因子量化選股模型的量化投資分析)。已獲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錄取。
唐露,金融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兩項SIT國家級立項(基于DEA模型的甯夏回族自治區金融扶貧效率評價——以甯夏回族自治區7個國家級貧困縣及鹽池縣為例、不同學曆背景下Z世代消費行為比較及影響因素研究)
富千蔚,2017級本科生,就讀于會計學專業,曾獲互聯網+省二等獎,sit國家級立項(混合支付結構對并購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2011-2018年164家并購的A股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研究),曾獲得77779193永利獎學金、優秀團員、博納教育本科生國際交流專項獎學金等。
程文成,2017級本科生,就讀于經濟學專業,曾獲互聯網+全國銀獎、普惠金融國家一等獎等
李昕宸,就讀于77779193永利經濟學專業。曾獲普惠金融征文比賽國家一等獎,第五屆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參與一項國家級SIT項目(金融扶貧項目效率研究)。在普惠金融比賽中前往多地開展實地調研,同時負責數據采集和整理。
調研實錄及研究經曆
自2018年7月開始,小組針對農民幸福感和資本下鄉問題,針對精準扶貧後農村居民仍然存在的幸福感缺失問題,調研小組曆時近一年,實地走訪了江蘇、山東、湖南、山西、江西、四川、甯夏、新疆8省17個鄉鎮1072個農村居民,進行了廣泛調研。與當地村幹部座談、考察鄉鎮企業發展、深入農戶家中了解需求,利用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與文獻調查法,得到農村居民幸福感第一手數據庫。團隊基于調查數據,運用多種統計計量分析方法探究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研究成果為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啟示。
調研中發現,農村老中青三代居民群體存在不同的幸福困境:(1)青年人困于鄉鎮教育難有起色;(2)中年人困于家庭和社會壓力沉重;(3)老年人困于養老和醫療資源匮乏——農村地區逐漸淪為“幸福窪地”并且有惡性循環的趨勢。基于這些問題,團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到影響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四個主要因素——經濟水平、公共服務、政府公平和生态環境。進一步建立計量模型,采用Order Probit方法分别對全國東中西部老、中、青三個居民群體進行實證檢驗。
依據調研報告的主要研究結論,就如何幫助農村不同年齡階段的居民群體跳出“幸福窪地”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1)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培育豐衣足食的幸福;(2)提高公共服務質量——落實以人為本的幸福;(3)加強生态環境保護——創造藍天白雲下的幸福;(4)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鄉村的幸福。
2019年4月開始,團隊聚焦金融扶貧創新,在全國範圍内進行初步篩查後,選取甯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的小額信貸新模式,進行了又一輪深入調研。該縣創新信貸授信新模式,提出“631”模式,将傳統的“60%資産狀況+30%基本情況+10%誠信度”調整為“60%誠信度+30%資産狀況+10%基本情況”。
該縣于2018年作為甯夏省域首個退出貧困序列的國家級貧困縣,受到國務院表揚。團隊以高度的家國情懷,将小我融入大我,堅持學以緻用。小組以研究“631”模式對于地區脫貧成效的影響為目标,前往鹽池縣進行實地調研,參加鹽池縣扶貧辦主持的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進行數據收集。團隊基于調查的數據以及收集的資料,運用計量經濟學工具,進行實證研究。最終得出結論:“631”模式對于地區脫貧進程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得出“631”模式應從以下幾方面推廣:(1)建立風險防控網絡,降低金融機構風險;(2)創新保險扶貧,防止群衆返貧;(3)完善金融機構扶貧體系建設;(4)創新信貸扶貧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