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為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覺悟,了解抗戰曆史,提升民族文化自信,3044永利集团教工行政黨支部、學生黨支部代表以及團學主要幹部一同前往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開展黨員素質提升和學生幹部培訓活動。
芷江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1945年8月,中國抗戰勝利洽降在芷江舉行,芷江因此聲名遠播,成為抗戰曆史名城。在本次活動中,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侗族風雨橋等;深刻感受到了抗戰期間的種種艱險以及抗戰勝利的來之不易;對抗戰前輩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血”字型的受降紀念坊前,講解員細緻的描述将老師和同學們帶入了當時受降的場景中。“芷江受降,印證了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終究逃不過滅亡的曆史規律;芷江受降,銘刻着中國人民對戰争苦難時刻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芷江受降,見證了中國人民對先烈忠魂的無比崇敬和對世界和平的無限期待。”當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中的一件件舊物呈現在大家眼前時,它們所承載着的苦難與不屈是對人們不斷奮力向前的鼓舞。“飛虎隊”對大家來說從來都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抗戰期間,中美航空隊合作組成的“飛虎隊”與群衆們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深厚情誼。芷江機場傳來轟隆隆的飛機起航的聲音;陳列館内當時的作戰服裝、報紙頭條、人物模型;指揮塔内的聯絡指揮設備,讓人感覺那些鮮活的事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今天的芷江擦去照片上的灰色,它是銘刻着曆史的勝利之地,也是當代城市建設的新型示範城鎮。

紀念館參觀過後,老師和同學們前往世界最長侗族風雨橋——龍津風雨橋參觀。據當地群衆介紹,該橋在抗日戰争中,為戰略物資的轉運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日軍多次出動飛機對其進行轟炸,妄圖切斷我抗戰大動脈,但一直無法得逞。侗族風雨橋展示了民族文化魅力,風雨橋興時于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是侗族文明的标志。它們不僅僅是為行人遮風避雨的橋,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交流的橋,我們學習了解侗族的珍貴文化,為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感到驕傲和自豪。
通過本次芷江之行,全體黨員及學生幹部都對抗戰精神和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正是因為前人面對民族磨難的堅持不懈以及無畏生死的精神,才有了中國今日的崛起。民族文化是我國文化之瑰寶,在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我們需要更加努力。各位黨員及學生幹部都對此行感觸頗深,紛紛表示要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為人民發光發熱,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黨和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