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校友聯絡
百年經濟 廿年院慶|重大成果篇: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

20年來永利作為項目承擔單位、教師作為首席專家共獲批11項國家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瞄準世界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開放發展與全球治理、區域協調發展與公共治理、物聯網與智能交通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原創性引領性研究,産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擔當作為,推進了更深層次改革、更高質量創新。

序号

項目類型

項目名稱

項目

批準号

首席

專家

立項

年份

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重大項目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研究

07ZD017

賴明勇

2008

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重大項目

推進我國區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态協同發展研究

11ZD012

羅能生

2011

3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

重大攻關項目

中國物聯網發展戰略研究

11JZD032

張亞斌

2011

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重大項目

我國分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産業、人口、教育、就業和遷移政策仿真模型及技術支撐平台構建研究

13ZD156

鄒璇

2013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

電動汽車與電力系統和交通系統的協調運作及決策

71420107027

賴明勇

2014

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重大項目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研究

16ZDA038

許和連

2016

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重大項目

中國标準治理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研究

17ZDA099

侯俊軍

2017

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重大項目

交通污染的社會外部性及其對公共健康的影響研究

17ZDA081

羅能生

2017

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重大項目

全球價值鍊背景下中美新型大國貿易關系與貿易利益研究

18ZDA068

張亞斌

2018

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課題

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研究

18VSJ055

祝樹金

2018

11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

重大攻關項目

疫情常态化下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和數字化轉型研究

21JZD026

謝銳

2021

表1國家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一覽表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研究”(07ZD017)由首席專家賴明勇教授牽頭完成。項目以“統籌與協調、質量與結構、平衡與風險”為綱,從“對内對外開放相互促進與聯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與貿易結構升級”、“創新利用外資與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自由貿易區戰略與多雙邊經貿合作”、“經濟失衡與經濟安全問題”六個視角對中國開放經濟體系進行全面解讀。具體而言,一是以FDI技術外溢為基礎,将内外資企業工資與技術差距、跨國公司偏好和并購方式納入統一分析框架,研究内外資互動互助的方式;二是基于全球生産網絡視角界定世界貿易強國的基本标準,構建貿易增長方式轉變與貿易結構的“圈層升級”模型;三是從外商直接投資與技術進步、環境污染和城鄉統籌等角度探讨如何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并進一步從跨國公司投資方式選擇探讨如何優化引資和利用外資;四從對外直接投資的反向技術外溢效應、産出績效和結構效益的角度,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綜合績效;五是探究我國自由貿易區合作廣度、合作深度和合作模式,提出後危機時期繼續深化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政策支持體系;六是從國際收支失衡出發,探尋長期實現貿易收支平衡的根本方法,探讨開放經濟體系下全方位保障經濟安全的戰略和政策。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推動我國區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态協同發展研究”(11ZD012)由首席專家羅能生教授牽頭完成。項目圍繞我國區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态發展嚴重失衡的現實問題,從“協同發展的機理”、“協同發展的狀态及其面臨的問題”、“協同發展的對策”三個角度對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具體而言,一是探讨了區域五位一體協同發展的曆史、現狀及其推進機制,揭示了新的曆史條件下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必然趨勢。二是從政治權力協調、政治行為互動、政治資源配置三個層面厘清區域政治協同發展的機理,并對我國省際政治協同度進行了測度;三是構建了反映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社會公平和社會事業為核心要素的區域社會發展指标體系,并利用序參量分析、離差系數分析等方法測度了我國區域社會發展協同性,提出推進我國區域文化協同發展的多重模式;四是基于協同演化理論分析了區域生态協同發展的機理,并從生态環境水平和生态效率兩個視角對我國區域生态發展進行測度。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中國物聯網發展戰略研究”(11JZD032)由首席專家張亞斌教授牽頭完成。項目從“中國物聯網的總體發展戰略”、“中國物聯網的技術發展戰略”、“中國物聯網的産業發展戰略”、“中國物聯網發展的支持保障體系”四個層面對中國物聯網體系進行全面解讀。一是基于“行業統計法+産品統計法”方法構建物聯網的産業統計分類方法,形成《物聯網産業分類目錄》,并測算我國主要城市的物聯網産業發展水平;二是預測模拟我國物聯網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及其進化路徑,探讨不同類型的物聯網企業實現技術突破的路徑;三是構建BP-RBF神經網絡組合模型預測物聯網産業發展,并根據預測結果對我國物聯網産業發展進行階段劃分;四是構建不完全信息下中間商占主導的物聯網信息服務定價模型,分析信息服務定價問題及雙方的最優定價策略。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分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産業、人口、教育、就業和遷移政策仿真模型及技術支撐平台構建研究”(13ZD156)由首席專家鄒璇教授牽頭完成。項目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标,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軸心,從“理論與機制挖掘”、“數據庫和仿真系統構建”、“現狀與問題剖析”、“模式與路徑探索”、“政策對比與制度改進”五個層面系統揭示産業、人口、教育、就業和遷移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内在機制、未來轉變路徑。具體而言,一是從供給側與需求側挖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推拉機制”,從技能側探索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同步協調推動機制,從人口角度探索人口遷移對産業集約化發展的作用機制;二是深入探讨勞動力及其跨地區部門間流動、勞動力和資本同步轉移、勞動力遷移和産業轉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内在影響,以及要素流動和産業遷移下的内生性專業化分工理論,以此構建完整的要素-部門-區域協調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理論;三是構建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仿真模型和人口結構-規模仿真模型,厘清地區經濟運行仿真平台系統架構和關鍵部件;四是從産業協調發展、人口-教育-産業協調發展以及部門和地區協調發展方面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路徑;五是對比分析全國和典型省份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存在的政策性問題,提出促進産業發展方式轉變相配套的人口、教育、就業配套實施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電動汽車與電力系統和交通系統的協調運作及決策”(71420107027)由首席專家賴明勇教授牽頭完成。項目遵循系統建模、計算方法、影響分析、典型應用的技術路線,開展電動汽車與電力系統和交通系統的協調運作及決策問題研究。一是在兼顧兼顧出行需求和電網參與的基礎上構建電動汽車路徑優化與充電策略模型,提高電動汽車用戶出行效率并減少大規模無序充電對配電系統安全運行的影響;二是探讨電動汽車集群參與零售市場定價及批發競價決策;三是考慮大規模電動汽車接入的多能源系統協同運行優化,實現電動汽車行駛路徑、充放電功率和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最優調度;四是基于交通網絡與配電系統的耦合節點,建立考慮交通流量的充電站多目标選址定容模型。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研究”(16ZDA038)由首席專家許和連教授牽頭完成。項目以優化“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競争、促進貿易互補的發展路徑為切入點,從“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的内涵界定與測度”、“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網絡的結構特征及演化”、“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結構演化的動力機制”、“基于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的國家貿易潛力挖掘”、“深化貿易關系的政策仿真與政策優化”五個視角重新審視“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具體而言,一是從全球價值鍊的視角進一步拓展了國家間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的新内涵,基于真實貿易利得構建貿易競争性與互補性指标;二是基于複雜網絡方法分析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的網絡結構特征、形成及動态演化,判斷沿線各國尤其是中國在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網絡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的内生網絡結構特征、節點屬性和外生網絡協變量置于統一的框架下,基于指數随機圖模型深入挖掘“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網絡的形成機制、動态演化的驅動因素;四是基于時變随機前沿引力模型測算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間的貿易潛力,明确“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全球價值鍊分工中的貿易潛力及價值創造能力;五是模拟評估“一帶一路”相關貿易投資政策對貿易競争與互補關系的影響,提出深化“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間貿易關系的政策措施體系。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标準治理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研究”(17ZDA099)由首席專家侯俊軍教授牽頭完成。項目立足于經濟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格局的全新戰略發展環境,以貿易規則重構為主線,以标準治理為抓手,分别從“标準治理與全球貿易規則的演化與态勢”、“标準治理對全球貿易規則演進的作用機理”、“基于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的中國标準治理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标準輸出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引領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的政策仿真與優化”五個視角探讨如何提升引領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能力。具體而言,一是從經濟全球化視角解讀标準治理的過程與特征,從标準治理視角解讀中國引領全球貿易規則重構和全球經濟治理的機遇和抓手;二是從資源禀賦結構、技術創新速度和結構視角提出要素禀賦結構影響标準治理的理論框架,明晰标準治理對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的作用機制;三是厘清全球貿易規則重構對中國标準治理的新要求,通過中國标準治理模式與國際标準治理模式的比較,提出中國标準治理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四是考察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提出中國标準輸出的模式、中國标準成為國際标準和全球貿易規則的模式;五是構建适合評估标準治理引領全球貿易規則重構政策影響的評估模型,提出中國标準治理、引領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的政策路徑。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交通污染的社會外部性及其對公共健康的影響研究”(17ZDA081)由首席專家羅能生教授牽頭完成。項目從“現代化進程中的交通污染及其外部性問題”、“交通污染排放的社會經濟外部性”、“交通污染排放的社會生活外部性”、“交通污染排放的公共健康外部性”、“交通污染排放社會外部性的治理體系”五個層面對交通污染排放的社會外部性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系統性的闡析。一是分析現代化進程中的交通污染及其外部性問題,重點從城市發展和交通發展兩個維度深入探讨影響交通污染排放社會外部性的主要因素;二是交通污染排放對經濟增長、産業結構、區域投資、FDI和居民消費的外部影響,揭示交通污染排放的社會經濟外部性;三是以居民幸福感為切入點,探讨了交通污染排放對居民社會生活的外部效應;四是基于生理、心理和社會适應能力三重健康視角,全面探讨了交通污染排放對公共健康的影響;五是系統梳理我國交通污染排放治理的現實經驗,提出提出了我國交通污染排放社會外部性的治理對策。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球價值鍊背景下中美新型大國貿易關系與貿易利益研究”(18ZDA068)由首席專家張亞斌教授牽頭完成。項目針對中美貿易沖突及中美新型大國貿易關系這一重大現實問題,綜合全球價值鍊背景下大國貿易網絡共生特征,分别從全球價值鍊背景下“新型大國貿易關系及貿易利益的内涵與特征”、“中美貿易關系及利益的重新測度及沖突原因分析”、“中美貿易沖突的經濟影響系統評估”、“中美新型大國貿易關系構建的必要性、可行性與艱巨性”、“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沖突”五個層面對中美新型大國貿易關系和貿易利益進行全面解讀。具體而言,一是科學界定了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内涵,并基于全球生産網絡視角闡明了國家之間的共生關系,明确全球價值鍊背景下大國貿易關系與貿易利益的基本特征;二是基于中美貿易的真實利益構建中美貿易的互利性與競争性指數,并基于複雜網絡分析方法刻畫貿易競争關系網絡圖,明确了中美在全球貿易競争中的網絡地位及作用;三是基于全球價值鍊動态一般均衡模型,量化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以及全球的福利影響;四是從貿易發展模式之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大國之間的多重博弈指出新型大國貿易關系構建的艱巨性,從進一步擴大開放、構建自己主導的區域性全球價值鍊等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貿易關系的主要路徑;五是提出理性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有效協調中美貿易利益、探尋構建中美新型大國貿易關系的對策。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課題“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研究”(18VSJ055)由首席專家祝樹金教授牽頭完成。項目圍繞“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标,基于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鍊中的地位評判,分别從動力機制、基本路徑和發展模式三個層面系統探讨了創新驅動、質量升級和标準治理、制造業服務化影響我國制造業價值鍊攀升的效應和機制。具體而言,一是對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鍊的位置進行測度和比較分析,明确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存在的問題及現實基礎;二是系統剖析了我國制造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基礎條件,全面考察創新驅動制造業全球價值鍊攀升的機制和影響效應;三是深入分析出口質量升級、标準治理以及二者共同促進我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鍊攀升的影響效應和機制;四是從質量效應和生産率效應兩個層面分析了制造業服務化影響制造業全球價值鍊攀升的内在機制及影響效應;五是科學評估相關産業政策對制造業價值鍊攀升的影響效應,提出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鍊中高端的相關政策建議。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疫情常态化下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和數字化轉型研究”(21JZD026)由首席專家謝銳教授牽頭完成。項目立足疫情常态化下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面臨的不确定因素和問題,從“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的特征事實與問題分析”、“疫情常态化下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疫情常态化下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數字化轉型”、“疫情常态化下數字化轉型驅動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的機制”、“疫情常态化下以數字化轉型驅動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的政策優化”五個角度對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轉型展開研究。具體而言,一是厘清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的時空演化規律和動态演進特征,分析制造業全球供應鍊發展的關鍵問題、核心特征及現實困境;二是梳理疫情常态化下阻礙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安全、高效運行的堵點和痛點,制定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的重構模式和實現路徑;三是考察生産過程數字化、生産管理數字化、銷售數字化三種數字化轉型模式,明确疫情常态化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數字化轉型的實現路徑;四是系統剖析疫情常态化下數字化轉型驅動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的基本邏輯,識别數字化轉型驅動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的影響效應;五是提出疫情常态化下以數字化轉型驅動我國制造業全球供應鍊重構的政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