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祝樹金 陳賀:環保“費改稅”如何影響信貸融資:企業“綠色”應對的解釋

近日,永利祝樹金教授、陳賀博士合作撰寫的學術論文《環保“費改稅”如何影響信貸融資:企業“綠色”應對的解釋》在《世界經濟》2024年第1期刊出。《世界經濟》期刊是由中國世界經濟學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辦的重要學術期刊。

主要觀點

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此舉彰顯了中國引領全球環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也體現出中國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步伐。實際上,中國一直緻力于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和完善依托市場的長效機制:2018年1月1日,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的正式實施,持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被更具強制性和約束力的環境保護稅取代。與此同時,中國的金融體系是銀行主導型,商業銀行業務範圍與信貸資源配置均被要求體現一定政策傾向性。基于這一現實,文章探讨了環保“費改稅”是否以及如何引發銀行的信貸調整行為,企業是否以及如何為應對信貸融資沖擊而進行綠色化轉型。解決這些問題有助于揭示環境規制作用于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路徑,并對發揮金融部門的環境治理功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立法、環境污染費調整的政策背景,文章運用2015-2020年中國A股上市工業企業數據,從銀企互動視角考察了環境規制奏效的金融路徑。研究表明:環保“費改稅”通過增加環境成本影響工業企業還貸能力,進而銀行加強信貸融資審核、收緊信貸資金發放,導緻企業信貸融資狀況從緊。機制分析發現,雖然環保“費改稅”對企業的信貸融資産生了負面影響,但企業仍能通過綠色形象塑造、綠色行為實踐等“綠色”應對舉措降低這種影響。依據工業企業綠色形象塑造與實際綠色行為間的偏差,銀行會對信貸資金發放的期限結構進行調整,以盡可能減少因企業“漂綠”産生的信貸誤配。進一步分析表明,環保“費改稅”影響企業信貸的過程中,銀行基于外部信息實施了信貸過濾,該行為不存在預期與滞後效應;此外,考慮工業企業通過政府補貼或金融投機活動獲取資金,進而降低信貸融資需求的可能性,以及排除了樣本期内其他政策的潛在幹擾後,環保“費改稅”政策效果依然穩健。文章為如何協調環境規制與金融政策、達成合意的政策效果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