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利鄧衛廣副教授負責的論文“Peer effects in donations: Evidence from random assignment of college roommates”在國際行為和組織經濟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JEBO)發表。

主要觀點
慈善捐贈是一個重要的社會難題,在提供公共産品和社會福利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同時也帶來了私人成本。為了明确慈善行為的驅動因素,研究探讨了同伴的親社會行為對個體捐贈行為的因果影響。在研究中,利用大學室友的随機分配來解決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自選擇問題。此外,通過研究同伴在高中的志願服務曆史對個人在大學的捐贈影響以解決反射偏差(reflection bias)的影響。最後,為了減輕遺漏變量的影響,利用數據集的豐富性,控制了同時影響個人及其同伴親社會行為的共同沖擊。通過實施這三個策略,揭示了慈善活動中同伴效應的因果推定,并為推動現有文獻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研究結果表明,同伴的親社會行為對個體的捐贈有顯著正面影響,這一結果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後仍保持不變。此外,研究發現同伴效應的強度因個體的捐贈水平、互動偏好和自信水平而異,這表明社會壓力可能是同伴的親社會行為影響個體捐贈行為的潛在機制。機制分析表明,與捐款最多的人相比,寝室中捐款最少的人在廣義邊際上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喜歡面對面交流的個體比不喜歡面對面交流的個體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此外,自信水平較低的人比自信水平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支持将社會壓力解釋為捐贈中的同伴效應的潛在影響機制。
本論文由77779193永利鄧衛廣副教授、李雪老師與南方科技大學葉茂亮副教授以及通訊作者武漢大學蔣盛君特聘副研究員合作完成
全文鍊接
https://doi.org/10.1016/j.jebo.2024.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