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利劉征馳教授、陳文武、李慧子博士合作撰寫的學術論文《數字資本積累與産業結構轉型:中國1981-2020》在《财貿經濟》2024年第3期刊出。《财貿經濟》期刊是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主辦的重要學術期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造就了舉世矚目的“增長奇迹”,但同時也面臨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滞後的困境。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并踏上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加快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幸運的是,當前我們恰逢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具有革命性的新型數字技術層出不窮。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我國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已經并将在更大程度上産生重要且持久的正面影響。為了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我們既需要厘清數字技術影響産業結構轉型的理論機制,也需要認清數字技術影響中國産業結構轉型的曆史經驗。
基于這一考慮,本文基于數字資本積累視角,從理論和定量兩方面綜合分析了數字技術對中國1981-2020年産業結構轉型的影響,以期進一步認清過去幾十年中國産業結構轉型的源動力,同時也為未來中國更進一步地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理論與經驗啟示。本文首先從理論上提出,數字資本積累可以通過價格效應與收入效應推動産業結構轉型。進一步的量化分析發現,數字資本積累對中國1981-2020年間的産業結構轉型産生了顯著影響,使得農業和工業産出比重分别降低了8.27和1.49個百分點,服務業産出比重提高了9.75個百分點。農業數字資本積累是推動農業産出比重下降和服務業産出比重上升的主要驅動力,工業數字資本積累是推動工業産業比重下降的主要驅動力。最後,本文更進一步指出,在數字資本積累對中國産業結構轉型的影響中,先是收入效應起主導作用,後是價格效應起主導作用,且收入效應的作用随時間遞減,價格效應的作用随時間遞增。本文為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後,政府利用數字技術投資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與政策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