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利劉征馳教授、碩士畢業生梁波、博士畢業生馬滔合作撰寫的學術論文《懸賞力度、能力分布與網絡衆包激勵效應——基于全支付拍賣模型的分析》在《中國管理科學》2024年第6期刊出。《中國管理科學》是《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收錄的T1級期刊,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學部認定管理科學A級重要期刊。

崇尚平等與分享的互聯網環境為開放式創新提供了大規模知識協作平台,逐漸改變過去以企業内部資源為主導的創新組織模式。其中,網絡衆包(crowdsourcing)是企業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實現内部創新的典型代表。國内領先的衆包平台“豬八戒網”以“平台+社區”模式整合大衆資源,為中小企業“專主業、降成本、聚知識”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然而,與成立時間相近的淘寶網相比,豬八戒網多年發展曆程隻能用“不溫不火”來形容。相對于傳統外包,網絡衆包的優勢在于“低成本”和“低門檻”。鑒于此,發包方“花小錢辦大事”的心理預期和接包方“輕報酬重經驗”的參與動機變得強烈。與此同時,衆包平台往往為追求“交易人氣”而不斷降低參與門檻,更引緻諸多“低價”發包方和“低能”接包方混雜其間。按照信息經濟學觀點,在事前信息不對稱導緻的逆向選擇作用下,“高價”發包方與“高能”接包方逐漸退出市場,從而出現參與人氣快速拔高但作品質量嚴重倒退的局面。
基于對發包方懸賞意願的重新省視和接包方群體能力的深入思考,本文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其一:發包方“懸賞力度”對衆包參與率和作品質量有何激勵效應?接包方群體能力異質性将如何影響上述激勵效應?其二,考慮到不同的接包方群體“能力分布”,衆包激勵效随之呈現何種特征?平台又應如何因地制宜調整運營策略?本文基于網絡衆包“全支付”特性構建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從發包方“懸賞力度”與接包方“能力分布”兩方面探讨其對參與率和作品質量的激勵效應。研究結論顯示,在全支付情景下,“群體異質性”決定衆包激勵效應:當接包方群體能力差異較大時,發包方懸賞力度對衆包參與率和作品質量均具有正向激勵效應;而當接包方群體能力差異較小時,則均存在反向激勵效應。依賴于接包方群體能力分布變化,衆包激勵效應可能呈現出“逆向選擇”、“知難而退”、“最優激勵”和“智力浪費”等四個不同的階段性特征,衆包平台應依據不同階段靈活調整策略。本研究為衆包平台運營提出重要啟示,用戶參與率和作品質量可能存在“魚和熊掌”的關系,須在二者間權衡取舍以實現最優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