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專著 | 李琳: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動态評估、驅動機制及模式選擇

 

本書是3044永利集团李琳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動态評估、驅動機制及模式選擇”(14FJL012)的基礎上由國家社科規劃辦統一資助、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一、成果主要内容

本書圍繞“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動态評估、驅動機制及模式選擇”這一新論題展開了探索性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在理論研究層面,清晰界定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内涵、特征,探析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探究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驅動機制的理論機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模式選擇,每種模式下的主導運行機制構建,以及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支撐體系,從而嘗試着建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在實證研究層面,采用擴展的DEA模型、Moran’s I指數、空間聚類圖等方法對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度進行動态評估及空間分異研究,以揭示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度的動态演化特征與空間分異特征;采用哈肯模型對驅動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序參量進行分階段識别,以揭示影響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序參量及其變化特征。

二、成果主要創新點

第一,研究視角的創新。首先,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區域内子系統協同發展視角,而本書是從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視角進行探究。本書嘗試對不同空間尺度(29省市間、東中西三大地區之間、東中西三大地區内部)、不同區域經濟協作類型之間(如長三角城市群等大都市協作區、長株潭城市群等省内城市協作區等)的經濟協同發展狀況及驅動因素進行探究。以我國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為研究視角不僅能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更是立足于整體經濟網絡體系的前瞻性研究。其次,動态研究視角是本書另一大視角創新點。通過将20年的研究期劃分為兩個階段對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度以及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驅動機制進行了動态評估及實證研究,以多層次揭示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度的動态變化特征及凸顯問題,并深度挖掘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驅動機制的動态轉變。分階段的動态研究視角不僅保留了數據量大、連續性強的優點,更突顯了對比分析的強解釋力。

第二,理論分析框架的創新。本書嘗試着構建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基礎理論解析,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度的評價标準,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驅動機制,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模式選擇,各發展模式下的主導運行機制構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支撐體系。

第三,實證方法的創新。首次綜合運用超越傳統範式的擴展DEA方法以及Geoda軟件對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度進行綜合評估及空間分異研究,不僅從時間維度就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進行動态評估,而且從空間維度分析其分布及聚類特征,旨在通過動态分析和空間分異分析揭示出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度的階段性特征和凸顯問題。同時,創造性地将物理學領域的哈肯模型運用于經濟學領域進行跨學科分析,超越傳統的研究範式實現了對問題的整合性研究。哈肯模型不僅蘊含了“協同”的理論内涵,更賦予了“協同”清晰的數學表達,在此基礎上,本書更在指标數量及系統狀态評價兩方面對傳統哈肯模型進行了創新擴展,創新性選取了三個指标進行兩兩序參量識别,拓寬了其研究範圍,并利用勢函數構造了系統狀态評價函數,對傳統哈肯模型進行了深化與完善。

第四,對于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驅動機制的理論分析的創新。本書嘗試着從驅動因素、驅動因素之間的協同運作以及驅動因素與區域經濟系統的協同演化三個維度深入探析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驅動機制,并運用圖解分析工具清晰而形象地分析了驅動因素的演化特征及其對區域經濟系統協同演化的作用機理。

第五,對于協同發展模式及每種模式下的主導運行機制研究的創新。盡管已有文獻涉及到了區域或城市群發展模式,但僅零星分布于相關研究中,缺乏系統深入研究。本書提出并系統探究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四種發展模式:中心-腹地模式、“飛地”模式、省際毗鄰邊緣區模式、省内城市間模式,詳細探析了各發展模式的理論基礎、基本條件、實施途徑及實施策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讨了各發展模式下的差異化主導運行機制,可為推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