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專著是3044永利集团李琳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多維鄰近性與産業集群創新”(11FJL012)的基礎上由國家社科規劃辦統一資助、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一、 成果主要内容
本書從多維鄰近性這個全新視角出發,圍繞“多維鄰近性與産業集群創新”
論題展開探索性研究。試圖通過深入探析并回答以下問題:單一的地理鄰近分析視角為什麼不能充分解析産業集群的創新機理?地理鄰近與組織鄰近的組合以及地理鄰近與認知鄰近的組合如何交互影響集群創新?地理鄰近與組織鄰近的組合以及地理鄰近與認知鄰近的組合對集群創新的交互影響效應是互補關系還是替代關系?地理、組織、認知三種鄰近形式如何随集群生命周期階段演化而與集群創新能力動态耦合?來構建一個較完善的多維鄰近性對集群創新影響機理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對相關理論機理進行實證檢驗。圍繞這一目标,本書展開了以下研究:首先,在梳理國内外有關多維鄰近概念的研究現狀與不足的基礎上建構一個界定清晰、彼此相對獨立的多維鄰近概念框架;探析“LKS”(“本地知識溢出”)視角下的單一永久性地理鄰近創新效應論的主要觀點及其局限性,ICT(信息通訊技術)背景下永久性地理鄰近和臨時性地理鄰近對集群創新的動态影響機制,然後,重點探析地理鄰近與組織鄰近的組合、地理鄰近與認知鄰近的組合對集群創新的交互影響機制與影響效應;探究地理、組織、認知三種鄰近形式與集群創新能力演化的動态耦合機制。
二、 成果主要創新點
(1)建構基于組織合作視角的多維鄰近性概念框架。依據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同維度鄰近性概念之間的重疊性與模糊性以及鄰近性的可測度性原則,将多維鄰近性劃分為地理鄰近、組織鄰近、認知鄰近三個維度,三個維度鄰近概念的内涵界定清晰,在理論上彼此可分離。三種鄰近性既獨立作用于集群創新中,又相互組合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集群創新。
(2) 創造性地将組織鄰近細分為縱向組織鄰近和橫向組織鄰近,并分别探析它們與地理鄰近的組合對集群創新的影響機制與影響效應;創造性地探析集群創新中的地理鄰近二維性——永久性地理鄰近和臨時性地理鄰近對集群企業合作創新的動态影響機制。
(3)首次建構多維鄰近性對集群創新影響的較完善的理論分析框架:多維鄰近概念界定與劃分;“LKS”視角下的(永久性)地理鄰近對集群創新的影響,ICT背景下臨時地理鄰近和永久性地理鄰近對集群創新的動态影響,地理鄰近與組織鄰近的組合對集群創新的交互影響,地理鄰近與認知鄰近的組合對集群創新的交互影響;地理、組織、認知鄰近的組合與集群創新能力演化的動态耦合機制。
(4) 嘗試着按以下邏輯多層面深入系統地探析多維鄰近對集群創新的影響機制與影響效應:單一永久性地理鄰近在集群創新中的作用----永久性地理鄰近與臨時性地理鄰近對集群創新的綜合影響----地理鄰近與組織鄰近的組合以及地理鄰近與認知鄰近的組合對集群創新的交互影響----地理、組織、認知三種鄰近形式與集群創新能力演化的動态耦合機制,得出以下有價值的重要結論:結論一:單一的永久性地理鄰近的分析視角無法充分解釋集群的創新機理,地理鄰近通過影響其他維度的鄰近性來影響集群創新;結論二:組織鄰近以及認知鄰近是集群創新的重要影響維度,适度的組織鄰近或認知鄰近都對集群創新産生顯著的促進效應;結論三:地理鄰近與組織鄰近的組合以及地理鄰近與認知鄰近的組合對集群創新産生交互影響,交互影響效應既可表現為相互替代關系也可表現為互補關系,這與集群的類型、特性、集群所處的時空背景以及集群演化所處的階段有關;結論四:過度的鄰近性具有負面效應;結論五:地理、組織、認知三種鄰近性對集群創新演化的不同階段的影響程度與影響效應不同,呈現出與集群創新能力演化的動态耦合特征。
(5) 量化分析方面的突破。本書嘗試性地采用SEM—PLS方法,即構建結構方程模型(SEM),運用偏最小二乘法(PLS)估計和檢驗模型參數,對地理鄰近、織鄰近、認知鄰近對集群創新的獨立影響效應以及地理鄰近與組織鄰近的組合、地理鄰近與認知鄰近的組合對集群創新的交互影響效應進行定量評估,以檢驗相關理論結論的正确與否。克服已有研究的理論觀點缺乏實證檢驗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