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3044永利集团祝樹金教授和趙玉龍博士合作完成的論文《資源錯配與企業的出口行為:基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的經驗研究》在《金融研究》2017年第11期上發表。

我國非市場化因素導緻的結構性資源錯配問題由來已久,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生産率和出口競争力。論文借鑒Hsieh和Klenow(2009)研究,建立反映企業内整體資源錯配指标;采用1998-2007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對企業内資源錯配、勞動扭曲和資本扭曲等進行度量;并基于“生産率”效應和“要素替代”效應闡述了資源錯配影響企業出口的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企業資源錯配影響出口行為的兩階段Heckman選擇模型。實證發現,“要素替代”效應在資源錯配影響出口中發揮了主要作用,企業内總體資源錯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企業的出口;但勞動扭曲會降低出口概率和出口強度;而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貿特征造成資本扭曲程度更高的企業出口概率更高,出口強度更大;融資約束收緊導緻企業選擇出口以及出口強度增加,同時融資約束與資源錯配對出口選擇存在顯著的交互影響。
論文研究指出,資源配置效率對于企業出口競争力具有重要影響,我國傳統的貿易增長路徑下資源錯配可以通過要素替代效應促進出口,而當成本優勢難以為繼的條件下,要加強研發和創新,培育以技術為主的國際貿易新優勢。應進一步優化我國企業融資環境,推動中國制造由價值鍊低端的“加工”環節向高端的“技術”環節攀升;在出口轉型的同時,注重對高技術産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從而擴大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出口。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融資約束程度的直接差異,特别是在要素配置對融資約束變動的敏感程度上,其影響可能更大更甚,因此,如何有效化解非市場化因素帶來的影響将是一個亟需解答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