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國民收入水平和社會生産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們的需求已從數量型需求轉向質量型需求,人們越來越願意為高質量支付更高的成本。而究竟什麼是“高質量”、如何提升質量,标準在其中的基礎作用尤為突出。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準繩和推動GDP增長的重要因素,标準是推動質量提升的标杆、集聚質量要素的源泉、實現質量價值的手段。
标準是推動質量提升的标杆
質量與标準,兩者密不可分,标準是判斷質量的依據,質量是執行标準的結果。一個産品合不合格、一項服務能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其判斷依據就是相應的标準。沒有标準,質量就無從談起,對質量進行判斷就缺乏基本的遵循。任何一個産品(服務)的生産、運營,無論是最終的成品,還是中間的生産運營過程,都需要按照相應的技術标準、管理标準和工作标準來組織實施,才能夠有效地管理與評估,否則就将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質量的提升,是生産工藝和技術水平提升産生的結果。若更高水平的技術要求不能成為标準,産品的生産和經營執行的依然是老舊标準,那市場博弈的結果必将是延續原有質量的低水平。要推動質量水平的提升,就必須不斷地制定和使用吸收了更高技術水平的标準。标準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産品質量的高低,沒有高标準,就沒有高質量。實施的是國内20世紀80年代制定的标準,則其産品質量也就是當時的水平;實施的是國際标準和國外先進标準,則産品質量也是國際先進水平。積極采用及時反映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的國際标準、國家标準,不僅是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組成部分,更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産品質量的根源。
質量的提升,也是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升産生的結果。質量提升必須是一個連續穩定的過程,否則就隻能是偶爾的虛幻的提升,而不能是長期的真實的提升。在不斷提升技術水平的基礎上,強化管理,保持生産、運營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是确保産品質量水平的必要基礎。沒有相應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即使技術水平比較高,也不能實現質量提升的穩定性。而“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早就說過,隻有用科學化、标準化的管理替代傳統的經驗管理,才是實現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制定科學的标準體系,并以堅定的管理要求實施标準,真正落實标準在生産、運營管理中的作用,既是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是提升質量的要求。
标準是集聚質量要素的源泉
産品質量的确保與提升,需要相應的生産要素和市場要素做基礎。越是高質量要求,越是需要高級生産要素和市場要素的支撐。高層次的人才要素、先進的技術資本都是産品質量的必要後盾。缺乏相應的生産要素支撐,産品質量很難提升,即使在某個時候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高質量,也無法确保長時間的堅持。
首先是生産要素的集聚。無論是限制作用,還是促進作用,标準通過引導技術進步及其擴散都會對技術發展的方向和軌道産生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将使得人才、技術、資本等各種生産要素遵循“馬太效應”,越來越收斂于标準競争的赢家。在某種技術演變成為标準的充分信息條件下,盡管仍然有部分生産要素堅守非标準的創新領域,但更多的相關生産要素将向标準收斂,集聚于成為标準的技術項下,這必将影響相應的産業結構和投資方向,資源配置的格局和效率都相應地有利于标準競争的赢家,标準也就成為集聚确保高質量所需生産要素的源泉。
其次是市場要素的集聚。标準的網絡外部性、技術鎖定效應和赢者通吃的特點,使其在規範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争的同時,也産生很強的反競争效應。也就是說,标準化過程确立了某一個技術解決方案、運行規則的市場合法地位,卻減少或者限制了更多技術解決方案、更多運行規則的供給,使得市場從競争狀态人為地轉變為壟斷狀态,極大地降低了市場競争的程度。這種反競争效應使那些能夠影響和控制标準制定和實施的企業更容易主導市場、排擠競争對手,提升利益分配能力。越是能夠掌握标準的企業,越是能夠掌握市場的主動權,越是能集聚市場勢能和要素。
标準是實現質量價值的手段
質量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必須通過其社會與經濟價值的實現才能确保相應質量水平的持續和提升。質量水平無論多高,如果沒有在市場中實現其價值,就是一個無謂的投入。高水平質量價值的正常實現,也就是消費者對高質量産品的選擇,将使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産品被市場所淘汰。掌握标準主動權的企業,才能夠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産品,也就有更多機會和途徑實現質量的價值。
高質量産品在市場上獲得有效的需求,是質量提升的根本目的和動力。有效需求可以分解成需求能力和需求意願兩個要素。需求能力取決于消費者的收入水平。随着我國國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費者在高質量産品和服務上的消費能力也顯著增強,而且正逐步形成明顯的消費偏好。需求意願取決于消費者對高質量産品的認知程度和信任程度,生産商、運營商和用戶之間關于産品和服務的信息不對稱是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因為具有比較強的公共物品性質,标準及其認證認可制度能夠起到很好的溝通信息、加強信任的作用,能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讓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得到确認。
低收入水平的消費者比較容易被認為是實現質量價值的障礙,但這顯然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無論是高收入者還是低收入者,對不合格産品和低質量産品是極少存在消費偏好的,對符合質量要求的産品的消費意願并不因其收入水平而有太大的差異。标準在這個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任何産品和服務嚴格按照相關标準生産,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産品;其次,标準化生産是達到規模經濟的必然途徑,而規模經濟就意味着産品和服務成本的下降。因此,标準在低收入者層面也是推動質量價值實現的手段。
無論是推動質量提升,集聚質量要素,還是實現質量價值,這些功能在市場競争中的最終落地,其前提就是标準的充分供給和運用。這既要求企業、科研機構等積極制定、執行标準,加快從标準的跟随者、遵循者向标準的創新者、引領者轉變,以标準的領先赢得市場競争的主動;又需要産品用戶和消費者接受标準、認同标準,形成以标準提升質量、管理質量的濃厚氛圍。
新聞鍊接:http://ex.cssn.cn/bk/bkpd_qkyw/bkpd_bjtj/201708/t20170801_35974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