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随着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需要在協調發展與高質量發展之間建立聯動和銜接機制。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如何穩中求進、加快湖南各區域協調發展?湖南日報《理論·智庫》特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李琳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優化“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形成四大闆塊協調聯動、競争發展的新格局。當前,我省應精準發力,探索“一核(長株潭)”與“兩副(嶽陽、衡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協同聯動新路徑,推動區域經濟協調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以深入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為抓手,壯大我省區域經濟協調高質量發展引擎
一是實施強省會戰略,加快長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步伐。聚焦長沙人口首位度、經濟首位度、科創首位度不足的短闆,加快實施強省會戰略,着力建設國家交通物流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創新創意中心和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增強省會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省會輻射帶動力。
二是推進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以推進長株潭三市“十同”行動為抓手,推動三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鎮建設、優勢集群等的空間布局有序銜接,建設湘江東岸先進制造業走廊、湘江西岸科創走廊,打造“軌道上的長株潭”,構建“半小時交通圈”+“半小時經濟圈”+“半小時生活圈”,協同打造全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全國重要增長極。
以增強“兩副”綜合經濟實力為主路徑,做強我省區域經濟協調高質量發展“二傳手”
一是以深度融入國家和省重大區域戰略為契機,構建具有競争力的現代産業體系。大力推動衡陽、嶽陽協同共建長株潭衡嶽國防科技工業創新示範基地;支持嶽陽以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嶽陽片區、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為契機,打造“嶽陽長江百裡綠色經濟發展走廊”;鼓勵衡陽以打造全國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城市為抓手,做大做強優勢産業鍊,提升産業鍊上下遊配套能力,打造全國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
二是以優化平台功能為着力點,聚力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支持嶽陽打造湘贛鄂省際區域中心城市,依托“三區一港三口岸”七大國家級對外開放平台,打造國内國際物流大通道,重點支持胥家橋綜合物流園、中非經貿産業園、湖南城陵矶新港港口物流園等建設,構建樞紐經濟體系;鼓勵衡陽以打造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為契機,創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助力傳統優勢特色産業數字化改造,強化區域經濟中心功能。
以“一核兩副”聯動建設“G4科創走廊”為發力點,釋放我省區域經濟協調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
一是強化“G4科創走廊”統籌設計。以G4高速公路(即京港澳高速湖南段)為依托,推進長株潭“一核”聯動嶽陽、衡陽“兩副”協同創新,合力打造“G4科創走廊”,加快建成資金共同投入、技術共同轉化、利益共同分享的協同創新共同體。
二是做強“一核”創新策源地優勢。依托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湘江科創基地等重大創新平台,在新材料、未來交通、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産業技術領域加快組建一批科技創新中心;圍繞建設長株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積極推進種業領域國家實驗室布局、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升級換代等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競争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三是構建“一核兩副”創新發展聯動軸。加快建設嶽長衡城際鐵路,推動嶽陽、衡陽加速融入長株潭創新共同體“朋友圈”,打造中西部協同創新示範區;圍繞加快建設“3+3+2”産業集群,鼓勵支持以龍頭企業為牽引組建産業鍊聯盟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聯盟”,推動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銜接、主配協作、錯位發展的産業集群協同創新格局。
以暢通“三帶四區”内外循環為主措施,優化我省區域經濟協調高質量發展格局
一是築牢京廣、滬昆、渝長廈交流通道,打造“外暢内聯”“雙循環”新格局。依托京廣高鐵經濟帶,加強嶽陽、衡陽、郴州等地與長株潭在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強化與武漢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的經濟聯系度,打造京廣高鐵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水平集聚帶;依托滬昆高鐵經濟帶,以建設懷化、邵陽、婁底等重要節點城市為抓手,打造文旅康養、生物醫藥、商貿物流等特色産業經濟帶,助推湘中和大湘西地區對外開放;依托渝長廈高鐵經濟帶,全面激發益陽、常德、張家界、湘西等地經濟活力,打造具有競争力的生态文化旅遊帶、優質農産品供應帶、中部消費經濟帶。
二是創新飛地合作模式,巧借外力補齊大湘西區域經濟短闆。支持大湘西地區在發達地區建立“人才飛地”“科創飛地”,鼓勵其與發達地區以飛地合作模式共同開發本地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旅遊資源,探索發展“旅遊+生态養老”“旅遊+民族文化體驗”“旅遊+紅色教育”等旅遊飛地,促進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富民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