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四次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4月26日由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主辦的“推動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融通發展座談會”在武漢召開,來自長江流域的近80位專家學者和政府、企業、媒體代表圍繞“省際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的“四共要義”,凝聚智慧,積極建言獻策。永利李琳教授應邀參會,并作題為“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創新共同體建設 助力長江經濟帶‘龍腰’挺起”的主旨發言。
湖南省政府參事、3044永利集团教授李琳作主旨發言
李琳教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四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有一條重要主線:創新驅動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從四次座談會的區位選擇看,從上遊的重慶-中遊的武漢-下遊的南京-中遊的南昌,充分彰顯了中遊地區在長江經濟帶‘巨龍’騰飛中的‘脊梁’支柱。”因此,李琳認為,“位居我國空間樞紐的長江中遊城市群,肩負着‘打造具有核心競争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重大使命,推進創新共同體建設是必然選擇。”
随後,李琳教授指出,長江中遊城市群創新共同體建設也面臨着挑戰,表現為六個方面:一是共同目标導向不強,協同創新内驅力不夠;二是創新主體多元性不足,網絡化鍊接機制尚為缺失;三是人才流動“堵點”明顯,創新要素優化配置機制尚未構建;四是創新合作财稅分享“難點”突出,利益共享機制缺失;五是重大創新平台短缺,科技成果群内轉移轉化機制不暢;六是創新合作制度環境不優,保障機制欠完善。
針對這些問題,李琳教授從六個維度提出對策建議,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創新共同體高質量發展。
(1)強化統籌謀劃,增強共同體建設内驅力。統籌制定協同開放創新專項規劃。借鑒長三角經驗,制定發布《長江中遊城市群協同開放創新的實施意見》,協同推進“三區”(武漢東湖、長株潭、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三走廊”(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創走廊、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合作對接,深化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粵港澳、京津冀等地開放協作,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探索建立多邊産業創新合作計劃,加快建設具有核心競争力的長江中遊科技創新高地。
(2)加強人才協同引育,提高創新資源使用效率。一是共同制定人才一體化發展規劃。加快出台長江中遊地區人才在資質互認、職稱評定、培養選拔、服務保障等方面的互認、共享實施辦法,協同打造長江中遊一流人才聚集高地。二是協同優化“柔性引才”制度。鼓勵長江中遊城市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地設立“人才飛地”、“科創飛地”等,拓寬人才流動共享渠道。
(3)協同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造高水平創新策源地。一是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争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牽引,加快構建長江中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網絡。二是統籌布局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平台。借鑒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模式,湘鄂贛三省聯合争取一批國家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創新平台落地布局,以突破關鍵“卡脖子技術”“颠覆性技術”為導向,建立重大共性技術協同攻關機制,加快打造長江中遊關鍵核心技術重要誕生地。
(4)補齊科技服務平台短闆,共建開放高效協同創新網絡。一是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平台。發揮武漢金融城、湘江基金小鎮、紅谷灘金融商務區等金融中心輻射優勢,協同打造長江中遊科技金融機構聚集區,争創長江中遊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二是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機構聯盟建設。聯動引入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優質資源,探索打造長江中遊科技資源數據池,深入推進大型科研設施、科學數據信息、實驗材料等科技資源流動共享與高效利用。
(5)完善“兩鍊”融合機制,協同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承接地。二是完善産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二是協同創建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完善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鍊條服務體系。
(6)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共育互惠共赢協同創新生态。一是建立财政科研資金跨省使用機制。二是建立“投入共擔,收入共享”的跨域财稅分享機制。
供稿人:郭東 曾婧
審核人: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