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新浪财經】陳樂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曆次物價波動

陳樂一.jpg


第十屆“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于2016年7月2日在北京舉行,3044永利集团教授陳樂一出席并發言。

以下為發言實錄:

陳樂一:各位專家,各位領導,下午好。我深感榮幸的是這是我第十次參加論壇,2007年昌平第一次會議以來,我年年參加,一年也沒有缺席,所以非常感謝張連城院長、郎麗華院長、張平、楊春學等等領導的盛情邀請,提供這樣一個交流平台。

今天我彙報的題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曆次物價波動回顧。

我這個題目偏離了中國經濟二次轉型,但十年來以來我每次發言題目是緊扣經濟周期的大主題。今天我這個題目大家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篇論文。現在我正在做一個課題,是2014年關于物價波動的國家重點項目,這是課題的一部分内容。我要介紹的内容主要是資料性的東西,難以上升到理論高度。我介紹的目的是抛磚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曆次物價波動的回顧與記憶。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随着劇烈的物價波動,雖然現在我國的物價從高位降下來了,但鑒于當前複雜的國内外經濟形勢,有必要對曆次物價波動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分析。加深對物價波動規律的認識,加強對物價波動走勢的預測,對于制定合理的财政、貨币等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國外的物價波動史的基本情況已經作了研究,國外的古代物價史研究了1541年至1913年英國人口、工資與價格時,得出了1815年以前人口增長有助于解釋價格水平變動,人口變動與價格變動有顯著的聯系。國外近代物價史研究發現1880至1890年世界鼓舞産品和畜産品的價格變化影響了瑞典的産出構成和勞動構成。

中國古代物價波動的基本情況,中國古代物價史研究發現物價平準署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物價機構,清朝的兩湖地區米價波動呈現V型特征。中國近代物價波動史研究,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南京政府時期的物價以及我國建國初期的物價。

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國物價周期的劃分。以改革開放為界,将我國改革開放前的物價波動分為兩個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的物價波動,從谷-谷的方法劃分。改革開放以前物價波動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53年到1965年,這一階段,我國物價水平經曆了一次劇烈的上升和下降,1961年CPI達到16.1%,1963年則下跌到負5.9%的波谷,峰谷落差達到22個百分點。第二階段1966年到1977年,這一時期我國的物價水平變動幅度極小,最高點與最低點的落差為3.9個百分點。這個時期國内經濟造成了巨大挫折,但物價周期平均波動幅度很低隻有0.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基本上沒有變動,持續時間近10年。

改革開放以來物價波動的周期劃分和宏觀經濟周期大體吻合,波峰波谷大體吻合。

改革開放前物價波動的特着及成因。第一階段1953年到1965年,1959年到1961年我國的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大幅度減産,同時,财政在虛假平衡的背後,通貨膨脹嚴重,對物價水平産生了嚴重影響。第二階段1966年到1977年,政府直接凍結價格,盡管經濟劇烈波動,但CPI基本凝固不動。

改革開放以來物價波動大緻可劃分為八個周期,物價波動表現出的周期性變化,不僅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變化的進程,而且反映了我國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價格形成機制的動态變化。因此,每一輪物價波動的背景和成因都非常值得我們去分析和思考。

1978年到1983年以調為主的探索性價格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價格體制改革進入了起步階段。1980年CPI達到了波峰,波峰與波谷差值5.5百分點,這是繼1961年以來又一次較大的物價波動,這一時期價格的突出矛盾是工農業産品存在剪刀差的問題,即工業品銷售價格偏高、農産品(11.750, -0.01, -0.09%)收購價格偏低,同時能源、原材料價格偏低,第三産業收費标準偏低,房租偏低等也是當時不合理價格體系的表現。

為此國家主要進行了七個方面的價格體系調整。大幅度提高農産品的收購價格。提高八大類副食品零售價格,對職工實施适當收入補貼。有重點地調整部分生産資料出廠價格,其中原煤提價30.5%。1981年提高煙酒皮革制品,同時降低棉布、黑白電視機的産品價格。有升有降地調整紡織品價格,大幅度降低了化纖品的價格。提高了鐵路貨運價格和水運貨運價格,運輸做了局部調整,調整了産品的各種差價,進行了放開價格的嘗試。

1978年到1983年期間的價格調整和價格體制改革,覆蓋面廣、影響力大,改變了不合理的價格體系,促進了生産者特别是農民的生産積極性。當然這輪物價上漲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亂跟風、亂漲價,由于改變了初級産品價格偏低狀況,同時使部分最終産品由暗補變為明不,導緻商品價格總額增加和物價大幅度提高。同時,物價的上漲需要更多的貨币表現,銀行為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不得不增發貨币。國家為應對物價大幅度上漲所帶來的各種問題,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嚴格控制監管價格、收縮信貸、1981年開始物價出現回落,1983年2月達到低點。

1984年到1986年,繼前一階段價格改革的影響,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得以提高。但由于改革措施不完善,因此這一時期經濟再度出現過熱,物價水平也出現新的波動。這幾年平均達到了6.1%。1984年以後,價格改革進入第二階段,實行了調防結合、以方為主的改革方式。放開絕大多數農産品購銷價格、放開計劃外生産資料價格,實行生産資料價格雙軌制,繼續放開消費品價格。經過這一階段的價格改革,以放為主的發展模式逐步将以國家定價為主的僵化價格體制轉變為比較靈活的多種定價機制并存的價格體制。市場力量對形成合理價格體系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提高價格水平以實行“價格雙軌制”有利于刺激生産,擴大市場定價範圍;放開農副産品和小商品的價格,進一步提高供給,活躍了市場,有利于滿足旺盛的需求。但同時改革也使隐蔽的短缺供給和受限制的需求進一步公開化,加之經濟過熱、經濟不協調發展,導緻物價全面上漲。

1987年到1990年,1986年初步控制了經濟過熱狀态,此次物價波動中,1987年達到7.3%,88年上升到18.8%,90年又降到3.1%,峰谷落差高達15.7%,與之相應,各年GDP增長率幅度很大,數據顯示物價上升和下降的同時,經濟增長也經曆了大起大落的“硬着陸”,究其原因是經濟運行中多年積累的深層次問題日益凸顯,價格闖關進一步助長了價格上漲趨勢。

與前兩次物價波動的不同特征是,這次物價波動居民産生通貨膨脹預期,對推動通貨膨脹的進一步發展了很大作用,并使消費行為突變。1987年四季度以後價格大月每個月提高0.65個點,走勢持續上升。同時居民對未來物價上漲的預期得到了雙向強化,由于十年改革開放,居民已經形成了一定數額的貨币現金财産,在通貨膨脹的預期下,為保值,積極提前購買,超越了一般的正常消費購買行為,形成了消費行為失常。1988年全國性或者局部發生多次搶購商品風潮,搶購風潮推動了價格更猛的上漲,又導緻了搶購風潮的蔓延。

1991年到1999年,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撥付最大的一次物價周期,峰谷落差達到25.5%,是1951年以來漲幅最高的一次,物價波動周期可分為三大階段,1991年到1992年是通貨膨脹的積聚階段,1993年到1994年是通貨膨脹的釋放階段,1995年到1999年是通貨膨脹的收縮階段。

新世紀以來分的比較細,2000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09年。 政策頻繁變動影響到物價波動。貨币因素是導緻物價波動的主要原因。心理預期加劇了07年到09年物價波動。2010年以來這一輪物價周期,2011年達到5.4%。

結論。改革開放前,我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宏觀調控力度較大。改革開放後,物價波動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并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貨币政策頻繁變換,導緻物價走勢不确定性增強。外部沖擊對物價波動的影響力不可小觑。糧食危機助推食品價格顯著領漲CPI。物價波動中不可避免地夾雜資産價格波動因素。

具體的政策建議就不展開了。謝謝大家!

新聞鍊接: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6-07-02/doc-ifxtsatn7979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