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在不久前宣布,中國已正式躍居世界第一貿易大國。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協副主席、77779193永利副校長賴明勇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在慶賀的同時,更應思索的是如何促進貿易結構升級,并積極着手建立全國統一的内貿市場,讓政府的市場幹預盡早退出。
“這個數字無疑令我們振奮。不過,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賴明勇說,當前我國的外貿出口仍處于全球産業價值鍊的低端,産品仍集中在技術含量及附加值不高的産業,在資本技術密集度更高、高增值環節集中的服務貿易,尤其是知識産權貿易方面,我國的發展依然落後。
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服務貿易額為11323.1億美元,而我國僅為5396.4億美元,尚不足美國的一半。
“一方面中國的外需市場應逐步在價值鍊上通過轉方式、調結構朝高質量攀升,另一方面,我們也應促進内外貿易一體化,盡快形成統一的國内大市場,避免價格戰,加速要素流動,以減少對外貿競争力的影響。”賴明勇說,目前國内市場統一的步伐仍然很慢,不少地方企業的相互壓價甚至令出口産品的價格低于國内産品價格。
“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首先要破除省際、區際之間的貿易壁壘,破除地方保護主義。”賴明勇說,部分地方政府的貿易保護程度甚至不亞于國際貿易(行情 專區)壁壘,在GDP至上的考核标準下,地方政府僅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而非國家層面考慮問題。這導緻難以形成國内的統一價格,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大市場悖論”,即我國往往作為全球戰略性資源産品的最大賣家或買家,卻在貿易中沒有定價話語權,無法獲得與其市場份額相匹配的利益,反而要承擔國際市場投機漲價的風險。
統一的國内市場該如何來搭建?賴明勇指出,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以改革促開放,通過政府放權,明确權力清單,真正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政府除了為企業搭建平台以外,将“看不見的幹預之手”拿開,破除省際、城鄉之間的各種壁壘和關卡。“在一個公平、規範的平台下,讓企業充分競争來形成真正的市場價格。”賴明勇說。
賴明勇還建議,要完善我國戰略性産品的價格聯盟機制,并在國内主要生産地區或集散地建立現貨交易所,以提高行業集中度,防止無序競争。同時,還應加快和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地區與地區之間交易平台的無縫對接。
“比如省與省之間的公路要暢通,特别是中西部地區。不同省際之間的物流關卡要清除,同時要借助科技手段搭建與平台對接的物流網和信息網,以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物流配送、網絡購物的發展。”賴明勇指出,隻有統一國内貿易的大市場,對外貿易才能擁有真正的競争力和影響力。
“金融危機帶來外需市場萎靡,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變小,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更為迫切。”賴明勇說。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内需稱作是經濟發展的主引擎,這符合我們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步調。外貿增長目标是與我國經濟增長目标相适應的。内需的發展也為我們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提供了空間。”賴明勇表示。
新聞來源: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4031236742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