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協副主席、77779193永利副校長賴明勇接受記者采訪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鄧文輝):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實施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單獨二孩)的政策,标志着生育政策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10日,記者在北京采訪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賴明勇時,他表示,在人口老齡化大背景之下,适當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已是形勢所趨。賴明勇建議,全國人大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全面放開二胎政策。
賴明勇認為,人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負擔,但同時更應認為其是國家的财富,而減少人口雖然會改善我國人均資源占有,但并不是解決資源不足的有效手段。在扣除技術進步和城鎮化的作用外,人口衰減帶來的長期後果更可能是人均GDP下降,因為人不僅是分母,更作用于分子GDP,而且規模效應和結構因素使得人口衰減對分子的作用更強勁,更持久。
賴明勇表示,人們普遍有一種誤解,認為人口增長會降低資源的平均占有率,消耗更多的資源。而現實的情況是,生活和生産方式對資源的影響遠遠大于人口政策。比如,我國2013年的能源消耗量與1980年相比增長了400%以上,而1980年後的生育限制也僅少生了一兩億人,相對幅度不過15%,這對自然資源的壓力遠不及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賴明勇說:“如果為了經濟發展能夠接受能源消耗增長400%多,那限制生育來避免人口多出不到15%顯得更為微弱。并且,随着經濟結構的轉型,服務業的發展相比資源消耗而言更具活力,未來的競争主要體現在高端人力資本以及高效的制度,而不是人均資源占有量。”
動态來看,限制生育而導緻的人口的非均衡結構,在一定程度會導緻要素禀賦結構失衡,進而導緻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驅動力的長期變化。可以預計,未來的資本積累速度變慢,勞動力下降,産出下降,繼而經濟結構被迫向消費、第三産業、白發經濟的轉型,長期則進入加速衰退時期。因此,長期低生育率導緻的人口極度老化和急劇萎縮不僅不能給我國帶來好處,反而會導緻我國國力衰退。
數據顯示,自1991年,我國的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表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生育率分别僅為1.18、1.04和1.26,不到世界平均一半,而2012還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龍年。不過,即使生育率處于1.5,那也意味着每隔一代人(25-32年),出生人口将減少32%。雙獨二孩已經施行多年,但符合條件生育的父母迄今生育二孩的比例卻非常之低。根據低生育率下的生育行為分析和各種生育意願調查也都表明,少子化一旦成為常态,提高生育率将非常困難。這是因為少子化推高每個孩子的平均養育費用,讓想多生的父母望而卻步。若家庭普遍養育二三個孩子,平均費用沒這麼高,想多生的父母就沒有這麼多顧慮。生育率越低對生育意願的抑制越強,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高生育率慣性下,降低生育率馬上就能緩解撫養壓力,但在長期低生育率下,提高生育率短期内反而會因為增加被撫養人數而加重壓力,其緩解效果要二三十年後才能體現,所以低生育率的慣性比高生育率慣性更強勁、更持久,也更難應對。因此,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出生人數的反彈,而是在繼完全放開的短暫反彈之後,生育率依然無法回升到可持續的水平,導緻出生人口随适齡女性數量銳減而繼續雪崩式地下滑,并最終帶來總人口規模的持續衰減。
賴明勇建議,全面放開二胎生育政策,計劃生育從管理型轉變為服務型。“管理型計劃生育”是把育齡夫婦看作是管理的對象,夫婦生孩子要經過審批,而“服務型計劃生育”是把育齡夫婦作為服務的對象,為育齡夫婦提供生育健康服務。同時,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從“國家采取綜合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轉向“國家采取綜合措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新聞來源:http://news.sina.com.cn/o/p/2014-03-10/2112296733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