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湖南日報:增強自主能力,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

肖皓

近年來,随着“三去一降一補”紮實推進,湖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産業規模、産業鍊水平均大幅提升,産業結構已實現“三二一”轉變,新增 “四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國家重點服務業企業)6500多家。日前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打好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鍊現代化的攻堅戰,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這對我省産業繼續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标産業基礎再造工程的發展思路,湖南産業在以下四個維度存在再造提升空間:一是産業協同性。産業協同性是指區域範圍内産業一體化的相互協作形态。長三角地區已開始從“産業飛地”向“科創飛地”協同新業态升級,湖南産業一體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二是産業鍊韌性。産業鍊韌性關系到産業抵禦外部沖擊能力,主要在于“卡脖子”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是否可以獨立自主供應或者有可替代的供應商。對湖南而言,提升産業鍊韌性應圍繞優勢産業鍊着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從而做強産業鍊而不是簡單做大産業門類;三是價值鍊攀升。産業價值鍊攀升的核心是産業要素投入結構的高級化,如高技能勞動力、内部研發形成的無形資産、全要素生産率等。當前,湖南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1.94%,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申請和授權專利增速較快與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共存;四是創新創業環境。在缺乏競争的市場環境下難以實現要素有效配置,在無序競争或過度競争的市場環境下則難以形成“自主研發”主導的産業路徑。湖南應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成為傳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産業高地。

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歸根到底是要提升自主能力。當前,湖南應充分考慮技術革命帶來的産業新業态,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握好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創新型省份建設等曆史機遇,全方位夯實自主能力基礎,推進産業基礎再造工程。

——在深化産業協同中鞏固自主能力。

在信息技術等新興技術推動下,産業融合已成為重塑産業結構、跨界創新的重要手段。傳統産業與高新技術的融合,特别是互聯網+制造、人工智能+制造、制造+服務等融合模式,推動了全鍊條産業升級、跨産業升級。其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産業間協同的新業态,可使企業通過優勢資源協調互補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拓展自主能力。比如中聯重科在産品、制造、決策等方面實現了智能化,提升了核心競争力,同時通過工業互聯網增值服務創新商業模式,促進了工程機械産業現代服務業的創新發展。湖南與珠三角、長三角一直有着較為緊密的産業合作,應加快探索“科創飛地”模式,在區域産業協同中鞏固自主能力。

——從突破“卡脖子技術”中挖掘自主能力。

企業既是市場經濟主體,也應該是創新主體。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有效調用相關資源,合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是增強産業鍊韌性、提升産業鍊抗風險能力及競争力、培育企業自主能力的必然選擇。比如早在2010年,湖南省科技廳、長沙市科技局就和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共同出資3000萬元,探索了政府和企業聯合向全國招标設立科技重大專項以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先河。近年來,三一重工不斷攻克關鍵技術,在國際競争中保持了優勢地位。

——從要素結構升級中獲取自主能力。

科技創新是全要素生産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形成自主能力、獲取技術壟斷利潤的關鍵驅動力。一方面,要在科技創新與産業變革深度融合大趨勢中把握産業發展的方向、路徑與重點,通過産業選擇與産業鍊升級實現價值鍊攀升;另一方面,要從科技創新的源泉出發,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和科技金融等高級要素對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的積極作用。比如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彙集了各類高級要素,應在新材料、裝備制造、超算等領域大膽探索“産業鍊”“産品鍊”協同創新的要素配置新模式。

——在創新創業環境中鍛煉自主能力。

優化營商環境、激勵創新創業,對于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至關重要。2019年,湖南以“最簡的審批、最寬的準入、最優的服務、最高的效率、最省的費用和最規範的監管”為目标,在全省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執行年”活動。為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推進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實施,建議建立共性技術平台以解決通用技術外部性問題、強化知識産權保護以保障創新收益、提升專利成果轉化率以釋放技術的市場價值。

(作者系3044永利集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