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地區是支撐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重要區域,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如何加快中部崛起步伐,開創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挂于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迹遍布中部六省,訪農戶、看企業、進高校,深入了解中部發展的點點滴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轉型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囑托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對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再上新台階作出重大部署。站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中部地區将在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和新一輪全方位開放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崛起取得的偉大成就、中部地區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等議題,記者采訪了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3044永利集团教授李琳、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教授黃永明、湖北省“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尊文以及鄭州大學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合林。
中國社會科學網: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了中部崛起的重要意義,并高度評價了中部地區發展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地區發展取得了那些成就?對推動國家整體發展具有哪些意義?
李琳: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确領導下,中部六省協同努力下,中部地區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主要體現為五個方面。一是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18年中部六省以占全國約10.7%的土地,吸納了26.6%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國21.4%的GDP。二是中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在鞏固提升中部地區原有 “三基地、一樞紐”(即全國重要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定位的基礎上,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新戰略定位,即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從“三基地、一樞紐”到“一中心、四區”戰略定位的轉變凸顯了中部地區作為全國經濟“巨龍”之“龍腰”的特殊地位和巨大支撐作用,也彰顯了中部地區在新形勢下新的使命和擔當。三是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2006年至2018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從36.5%提升至56.4%,提升了20個百分點,初步探索出一條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同推進的中部城鎮化之路。四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中部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别由2006年的9911元、3301元提升至2018年的33712元和13851元,分别提高了2.4倍和3.2倍。而且農村居民純收入水平增長速度超過了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城鄉一體化邁出了可喜步伐。五是生态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中部地區以兩型社會綜合示範區建設為契機,以長江黃河水環境治理為抓手,在探索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中部地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傳統産業的綠色化、智能化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為路徑,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新路。
麻智輝:從2009年國務院出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09—2015年)》,到2018年的10年時間,中部六省GDP總量增長了1.7倍,占全國GDP比例達到20%以上。2018年全國各省區GDP增速排名中,中部六省有四個進入了前十,中部地區的工業增速在全國仍保持較高水平。從消費增速來看,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排名前十中,除山西外,中部其餘五省全部入圍。
黃永明: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深入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中部地區崛起勢頭正勁,主要表現為:一是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中部地區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标增速分别為7.8%、10.4%和10%,居于“四大闆塊”首位。二是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中部六省經濟總量中的三次産業結構從2012年的12.1:46.9:41調整為2017年的8.95:45.30和45.75。三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得到夯實。中部地區高技術産業快速發展,2018年中部六省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增長均超過16%,其中河南省達到1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0%,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效益明顯。四是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中部地區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呈快速增長态勢,2018年占全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58%。五是中部地區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升。中部地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和2017年分别為15263.9、21833.6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縮小,尤其是收入增長幅度達4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六是美麗中部建設取得長足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各省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思維,積極開展生态保護和修複,強化環境建設和治理,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2018年中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9.69%。
中部地區承東啟西、接南轉北,在我國區域經濟闆塊中具有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部地區發展取得的上述成就,對于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貢獻了中部力量。具體而言,一是以中部地區相對強勁的發展态勢支撐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二是中部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加快,新興産業快速發展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中部元素;三是中部地區“一中心、四區”的地位日益鞏固,為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布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張合林:中部地區“一中心四區”的新戰略定位進一步鞏固,功能作用進一步提升。首先,中部地區形成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2017年中部六省規模以上工業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比重為22.66%。其次,中部地區形成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中部地區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曆年城鄉收入差距都小于東、西部地區。再次,中部地區形成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中部地區糧食産量占全國的30%,棉花、油料等主要農産品産量占全國的40%,為全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産品供給作出了重大貢獻。此外,中部地區形成全國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最後,中部地區形成全國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随着河南米字形高鐵的網建設的不斷推進,使得不臨邊、不沿海的鄭州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乘勢而起,一躍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也使中原城市群與長江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區、成渝經濟區、沿海經濟區等有機銜接,進而促進全國經濟快速融合發展。
中部地區的優勢體現在區位優勢、後發優勢以及要素禀賦優勢。這些優勢的充分發揮将極大地釋放發展及其示範帶動作用。在協調區域經濟、承接産業梯度轉移進程中,中部地區發揮着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橋梁紐帶作用。中部地區的發展會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進而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網: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分析了當前國際形勢,并對中部崛起提出八點要求。這八點要求對中部發展再上新台階有重要指導意義。您認為這些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點要求為新形勢下深入推進中部地區崛起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發展路徑與新的曆史擔當。八點要求既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在中部崛起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中部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标和“一中心、四區”戰略定位的重要路徑。
黃永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八點要求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八點要求是近期推動中部崛起戰略的方針指南。它指明了未來一段時期中部地區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戰略定位:以優化營商環境、擴大開放水平、完善民生工作為基石、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為重點、遵循綠色發展的要求,将中部地區打造成為新興産業的布局地和轉移地,進一步鞏固中部地區“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地位;另一方面,八點要求是對中部崛起規劃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秦尊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對中部地區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戰略定位的延續與升華,“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制造業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引;中部地區目前擁有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具備一定自主創新能力,未來需要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中部地區人力資源豐富且緊鄰東部地區,為承接新興産業布局和轉移,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打下了良好基礎;中部地區生态文明建設起步早,從“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鄱陽湖生态經濟區”“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到“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中部地區綠色發展被給予厚望。未來需要按照綠色發展的要求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建設美麗中部。
張合林:一是鼓勵中部地區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這也是中部崛起的關鍵所在。二是進一步發揮中部地區“一中心、四區”新戰略定位功能作用,打造中部地區增長極和創新極,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部地區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競争力,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麻智輝:中部地區承東啟西,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生态環境良好,勞動力成本較低,産業基礎較好,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中部地區要抓住發展時機,立足現有合作基礎,加強體制機制對接,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引導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不斷激發市場活力,使之發揮最大效益。要以開放促發展,打造内陸開放高地,推動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發展。要強化産業協作,鼓勵支持各省優勢企業、優質資本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重組,共同促進産業優化升級,提升産業綜合競争力,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黃永明:第一,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力度和質量。中部地區的經濟外向程度與東部地區還有較大差異,電信、醫療、教育等服務領域的開放程度遠低于東部地區。提高對外開放力度,使中部更多産業參與到國際分工中來,可為中部發展注入新動力。第二,進一步強化協調機制。應借鑒有關地方的成功經驗,探索建立多層次的協調機制,推進相關體制創新,保障高質量制度供給。第三,加快數字化平台建設。圍繞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着眼于一體聯動和集聚創新,建立各種功能的數字化平台,是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的有效載體與路徑。深度融合、運管一體的平台能改善貿易自由化便利條件,為高質量發展的要素、産業和體制機制奠定基礎。
李琳:一要以智能制造為先導,推動中部地區先進裝備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為抓手,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部樣本”。二要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引領,以将中部地區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創新優勢為重點,圍繞中部地區的優勢産業鍊配置創新鍊、人才鍊、資金鍊和政策鍊,實現“多鍊融合”,打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三要以進一步全方位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為契機,補齊開放經濟短闆,優化開放平台布局,整合開放平台功能,通過鼓勵中部地區優勢裝備制造業和現代農業企業“走出去”,将具有“補鍊”“強鍊”功能的跨國公司“引進來”,增強中部地區優勢産業集群的國際競争力,大幅度提升中部地區經濟開放度。四要以優化營商環境為重點,深化“放管服”改革,激活市場活力,提升軟實力,充分放大中部地區“承東啟西、融南接北”的區位優勢,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制造業與新興産業梯級轉移,且将承接産業轉移與優化本地産業結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
張合林:首先,中部地區要創新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支持政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提高高校人才輸出質量,利用“落戶優惠”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更多鼓勵原創技術創新,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其次,中部地區要對标國際一流水平,營造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促進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再次,中部地區要加強同東部沿海和國際上相關地區的對接,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平台,吸引、承接一批先進制造業企業。最後,中部地區要開展生态保護和修複,加強中部地區特色旅遊景區的建設,強化環境建設和治理,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此外,中部地區要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縮減城鄉差距,發展第三産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加快補齊民生短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創新社會治理。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丁賀
新聞鍊接:http://www.cssn.cn/zx/bwyc/201906/t20190617_4919124.s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