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中國科技網:賴明勇委員:精準扶貧要科技“治本” 也要“治本”科技

本報記者俞慧友

“大家都認識到,科技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治本’途徑。但其中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進一步完善科技扶貧長效機制,對精準扶貧中的科技‘治本’。”311日,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科技廳廳長賴明勇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國家扶貧攻堅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與羅霄山脈一帶,有着豐富的中藥材資源。2016年,湖南啟動實施中藥材全産業鍊發展專項,技術精準到戶,為當地貧困山區脫貧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多年來,我國這類“因地制宜”的科技扶貧方式,促進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取得了階段性效果。不過,賴明勇委員看來,科技扶貧在機制、人才等方面還“欠給力”。

譬如,部分省市存在科技扶貧工作機制的不暢。科技口各單位“自成一系”,各有各的扶貧“套路”,導緻政策重複、力量分散。基層自身問題則更多。賴明勇委員在深入調研中看到,基層科技管理部門存在人員少、專家資源少、項目資金少的“三少”困頓,即便對基層情況再知根知底,科技扶貧手段也較乏力。貧困地區還缺乏科技“熱情”,當地返鄉創業青年農民仍在極少數,科技技術“植入”也就缺乏最大的“需求”主體。此外,部分地區扶貧中熱衷“先進技術”、“高級專家”,忽略了基層“土”人才,加劇了這類人才外流。

“科技扶貧還有個‘特點’,可‘增産’卻未必能‘增收’。”賴明勇委員說,多數貧困地區生産方式依然“傳統”,特色産業不成“氣候”。同時,很多地方科技扶貧工作“聚焦”的是講課培訓、技術推廣等方面,“精準”性低,實效性“打折”嚴重。

面對種種“困頓”,賴明勇委員建議:

以科技管理部門牽頭,組建可形成各方力量合力的科技扶貧平台;

以“增收”為核心,從科技專項到科技平台建設上,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基層部門投入,支撐貧困地區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科技攻關要“治本”,讓科技産業項目緊跟市場,圍繞區域産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和支柱産業轉化推廣的先進适用技術成果攻關,延長扶貧産業價值鍊。

減少盲目性、大衆化培訓。繼續大力推行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模式,啟動“科技副縣長”制,激勵科技人員與農民、企業“搭夥”,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體。

(科技日報北京311日電)


相關鍊接:http://www.stdaily.com/cxzg80/guonei/2018-03/11/content_646301.shtml


責任編輯:黃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