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經濟日報】“世界經濟新格局與中國式增長研讨會”在滬舉辦

【經濟日報】“世界經濟新格局與中國式增長研讨會”在滬舉辦

張亞斌教授就“中國對外貿易實現包容性發展的路徑”話題進行研讨交流

為期兩天的“世界經濟新格局與中國式增長暨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成果研讨會”日前在滬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24所全國著名高校和社科院研究所的共約45位教授,彙聚複旦大學,就“世界經濟新格局與中國式增長暨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成果”等相關話題進行研讨。

世界經濟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各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困難和挑戰不容低估。

複旦大學華民教授從大量的數據分析研究充分論證了當前世界各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難度,全面分析了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對跨越過程中需要重點注意的債務等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重慶大學、諾丁漢大學的姚樹潔教授從經濟理論和戰略研究的角度,對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和中國挑戰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總結提煉出富有西部特色的“馬陣跨阱”和“闆鍊拉動”策略建議。浙江大學教授黃先海從曆史角度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概率進行了讨論,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機制和局限性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分析,他認為這類研究中缺乏對技術進步核心動力的闡釋,因而他從技術進步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新的研究。

世界經濟問題中,經濟全球化的實踐困境與中國對外開放新戰略是這次大會的又一焦點。上海社會科學院權衡研究員提出,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存在着許多困境,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參與率下降、進出口萎縮以及收入不平等等都對經濟可持續增長提出了挑戰。全球陷入這種困境是一種結構性的失衡,這與治理缺失密切相關。吉林大學丁一兵教授在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三低”格局進行分析之後,向大家闡述了世界經濟增長過程中所面臨的長期問題,并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所面臨的轉型問題,以及中國對世界經濟長期增長的可能貢獻。複旦大學萬廣華教授在對逆全球化的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後,他提出逆全球化發生和很多因素有關,他指出,貿易開放和FDI進入增加了收入不平等,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經濟增長,全球化通過這兩個效應對不同國家的影響是存在差異的,全球化沒有帶來全部國家的改善。

在“貿易增長主題”分論壇上,77779193永利經貿學院院長張亞斌教授、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于津平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殷德生教授,分别就“中國對外貿易實現包容性發展的路徑”、“出口企業的空間集聚如何影響出口國内附加值”、“中國開放新格局對潛在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研究”等話題進行了研讨交流。

在“金融投資主題”分論壇上,中央财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院長唐宜紅教授、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溫濤教授和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小平教授分别做了學術報告。唐宜紅在報告中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資通過行業内和行業間、前向聯系和後相聯系等多種渠道對我國企業技術進步産生的影響,發現FDI對我國企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存在行業内和行業間差異,也因企業和地區的異質性特征而異。溫濤教授通過對大量發展中國家扶貧模式的比較分析中概括出當前國際上存在五種主要的扶貧模式,提出了針對我國當前的金融扶貧模式應從法律和制度上規範金融扶貧,在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時開展技術培訓等措施。李小平教授指出,目前在考察産品複雜度對企業層面産出波動的影響方面,相關的研究仍十分欠缺。基于此,研究了産品複雜度對企業層面産出波動的影響,發現兩者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即産品更加複雜的企業其産出波動更小。

在“資本貿易主題”分論壇上,廈門大學的趙來勳教授、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學院劉青教授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馬弘副教授分别做了主題報告。趙來勳教授采用家庭的效用最大化模型和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模型,得出了三類不同能力的人,他們對于是否出國留學及回國工作所做的選擇不相同,并探讨了政府針對人們出國可采取的吸引人才回國的兩種政策,得出了補貼加稅這個政策相比較更好。劉青教授研究了進出口關稅自由化對企業後向垂直整合決策的影響,采用雙重差分模型進行定量評估發現貿易自由化下産出關稅下降,企業後向垂直整合的可能性下降,而投入品關稅下降,企業後向垂直整合的可能性提高。

在“貿易收入主題”分論壇上,廈門大學彭水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傑教授、上海财經大學鮑曉華教授分别結合各自的近期研究進行了主題報告。彭水軍教授指出,根據貿易流量進行貿易成本測算存在着包括各種不确定偏誤等弊端,并提出根據增加值對貿易成本進行測算的理論方法。彭教授還利用這一方法對中國的區際貿易成本進行了測算和分解,并将結果與過往研究進行了對比,發現國内貿易中初級産品的貿易成本低于制造業産品。這一結論可能表明國内市場的整合呈現出低端化的發展趨勢。張傑教授分别從出口增長的可持續性、出口增長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實質三個角度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進行了探讨。目前國内工業和服務業的結構變化是一種“虛假優化”,并指出中國的出口與經濟增長、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正顯示出不同步乃至背離的迹象。鮑曉華教授探讨了貿易自由化與收入不均等化之間的關系。鮑曉華教授分析指出,盡管貿易自由化促進了全球收入均等化,但這一過程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内部收入差距的影響在方向上是相反的。在此基礎上,鮑曉華教授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對加入區域貿易協定(RTA)的支持與貿易自由化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方向顯著相關,而目前發達國家對貿易自由化政策的抵制正是由于貿易自由化擴大了其國内收入差距。

這次研讨會由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複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共同主辦。與會專家認為,雖然當前面臨的考驗不容忽視,但是世界經濟新格局在中國式增長的影響下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中國的經濟學者将更加高度關注世界經濟研究前沿,更加全面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實踐,并有信心也有決心創造出無愧時代要求的精品力作。(經濟日報 李治國)

新聞鍊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10/30/t20171030_267030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