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學生園地
社會實踐:探訪海南昌江水富村:走出了大山的貧困村

探訪海南昌江水富村:走出了大山的貧困村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為響應3044永利集团《公民教育與社會實踐》課程要求大學生走進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村、了解當下扶貧工作進展、為打赢脫貧攻堅戰暢言感想的号召,做到知行合一、學以緻用,經濟1902班林盈、陳令儀,經濟1903班李大傑,國貿1902班梁珏玮,國貿1903班鐘乙禾五位同學于2020年7月19日走進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水富村,探索易地扶貧搬遷給這個走出了大山的貧困村所帶來的變化與新生。

 

水富村,前身為地處昌江縣王下鄉内、依山傍嶺的牙迫村。“牙迫”,在黎語中有着“地少田缺,山多嶺長”之意。顧名思義,山上的牙迫村作物單一、農田稀缺、肥力不足,常需砍樹伐林來造地耘田,對周邊的生态環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壞。就是這樣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在2003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移民”模式時受益,整村搬遷到了縣政府駐地石碌鎮,享受到了政府的住房補貼和人均最低保障,也換了一個富有吉祥意義的村名:“水富村”。

一、住房補貼與各項保障,基本生活有着落

走進水富村,寬敞整潔的村大道、兩旁郁郁蔥蔥的植被與美觀大方的房屋便是撲面而來的甯靜祥和的鄉村生活氣息。

 

水富村在搬遷之初政府就已經建好了村民住房,後又進行危房改造,由村民們在原政府提供的土地上自行改建房屋。早期政府提供建房補貼3萬元,後期該補貼提高到了6萬元,基本上墊付了建房所需一半的錢。且現戶内每口人每月能領到250元的最低保障金,多數家庭基本上靠低保生活。醫療方面,在本地醫院就醫醫療保障可報銷90%,負擔得起醫療費了,生了病也會主動去醫院就醫了。教育方面,水富村内有一所設施較為齊全的小學,初中則多去石碌鎮學校就讀。初中就讀每個學期需要交500元的生活費包食宿,但政府會為在讀的孩子每個學期提供1200元的助學補助。“現在生活相對好了,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一位阿姨對我們如是說。

 

二、生産用水是難題,技能培訓待落實

采訪工作進行下來,我們聽到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生産用水問題。盡管從山裡的牙迫村搬了出來,但作物單一的問題依然令人發愁。水富村村民們依靠領取低保生活外,由于缺乏生産用水,無法種植其他作物,隻能以種植相對較為耐旱的甘蔗為主。每戶分有3到4畝地,而3、4畝甘蔗隻有幾噸重,一噸僅能賣500元左右,一年收入僅有4000到5000元。加之今年旱情較重,甘蔗長勢亦不景氣,生産用水缺乏問題便是水富村迫于解決的問題。

 

也有年輕人外出打拼,但據我們了解多數沒有穩定工作,多為臨時工,工資也搖擺不定。于是政府開展了技能培訓活動,報名滿70人便可在村委會開班,學習養殖、電焊、維修、點心師等工作,不僅無需報名費且政府反而提供上課補助。一般戶補助15元,貧困戶補助50元。“學到技能又有錢拿,現在政策好多了。”據了解,現在報名人數已經滿足開班條件,等待政府開班。

三、村幹部總結工作,脫貧攻堅任重道遠

采訪工作結束後,村幹部帶領我們回到村委會進行工作總結。

 

水富村脫貧工作現已進入收尾階段,“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已基本實現。針對水富村缺乏生産用水問題,村裡也曾建過抽水站,但由于水源在路途中會滲透到其他地方且每年需要花費10萬元的高昂電費,既不高效也不實惠。對于從石碌水庫引水到村的方案,由于水庫距水富村有5.6公裡的距離且水道需途經其他村落,且水富村農田面積并不大,如此長途引水建造成本高昂極不劃算。現在考慮挖低農田、利用滴灌技術等新農業技術來解決缺乏生産用水的問題,且政府也将在9月份開展一些新的引水工程,水富村生産用水缺乏問題将有望得到解決。村幹部在總結完工作後誠懇地對我們說:“我們希望水富村能夠被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和關注我們。也希望我們村的特色牛皮凳也能夠被推廣出去。”

 

本次調研活動我們切身地感受到了扶貧工作給水富村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村環境的綠色整潔、房屋的美觀大氣與裝修之精美家具之齊全便是最直觀的呈現。各項保障的落實、生活水平的提高給村民們帶去的舒心、順心真實地體現在他們樸實的笑容上。同時我們也體會到了一線的扶貧村幹部們頂着嚴酷的太陽走訪貧困戶、為滿足群衆需要四處奔走的辛苦與不易。他們的辛勤付出、甘于奉獻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在這個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便是最亮眼的風景線。扶貧工作仍未止步,脫貧攻堅任重道遠,向一線扶貧幹部緻敬,讓我們共同努力,向貧困發起終局之戰!

 

撰稿人:鐘乙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