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走進安徽阜陽,感受易地搬遷扶貧成果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中指出,要強化青年的社會實踐教育。為響應國家号召,3044永利集团為2019級學生開設《公民教育與社會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圍繞易地扶貧主題進行暑期社會實踐。2020年7月31日,國貿1902班學生汪夢宇走進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趙集鄉界牌村,調研當地鄉村發展狀況,感受易地搬遷扶貧成果。
一、采訪基層幹部,認識貧困原因
來到趙集鄉政府,扶貧負責人張猛介紹到趙集鄉界牌村搬遷的直接原因是2015年發生地震使村民住房倒塌,政府鑒于當地受災嚴重決定易地搬遷。随後我們前往界牌村,實地探訪得知,界牌村舊址靠近河流容易受到洪水潰壩的威脅;務農收入過低導緻勞動力流失;以前早婚早育導緻人口多。以上種種原因導緻了當地積貧積弱、村民生活困難,于是政府結合界牌村現狀幫助當地村民進行了搬遷扶貧。
二、走訪搬遷群衆,了解生活情況
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們參觀了村委會綜合治理中心、村小學、人民廣場、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區域,整體印象良好。随後我們入戶走訪了已經遷入新居和未能遷入新居的村民,并到周邊集市上随機采訪了幾位趕集的村民,走訪對象中包括了共産黨員、普通農民、小商販、貧困戶等各類人群。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村莊遷址使群衆不再受到洪水威脅;通過農閑捕魚、種植藥材、養殖山羊增加了收入;修建小學方便了孩子接受教育。但是搬遷之後依然存在着問題,比如村民對于搬遷待遇存在争議、個别村民尚未得到合理安置、安排不當激化了鄰裡矛盾。總體而言,界牌搬遷利大于弊,得到了群衆的一緻擁護。

三、結合扶貧現狀,提出發展建議
目前界牌村的搬遷工作基本完成,但是依然存在問題有待解決,其中當務之急就是洪澇問題——暴雨惡化了未遷居民的居住條件,農田洪澇會降低糧食産量,這要求在固壩抗洪的同時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據村幹部介紹,界牌村舊址的土地會被征用建設造船廠,可能還會建造碼頭,當地應當借此機會大力發展水上運輸産業,同時改善道路設施,吸引年輕勞動力回鄉就業。此外,需要擴建學校和文化設施,種植高産值經濟作物,做大特色食品産業。總之,隻有多管齊下、多措并舉才能激活經濟發展活力,真正實現脫貧緻富。

此次鄉村調研鍛煉了我們的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能力,加深了我們對于國家扶貧政策和基層扶貧實踐的認識。精準脫貧是黨中央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希望國家的扶貧事業能夠早日順利完成,所有的貧困群衆能夠早日脫貧緻富。
撰稿人:汪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