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利葉新建博士與賴明勇教授、肖皓教授和中南大學周定根講師合著論文“Waves or ripples: African countries risk shocks and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exports to Africa”被《China Economic Review》(CER)錄用。
CER(SSCI Q1,IF=5.2)是一本專注于中國經濟研究的國際學術期刊,緻力于發表與中國經濟發展、政策和市場相關的高質量研究論文,在經濟學界享有良好聲譽和廣泛認可度。
故事緣起
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對非出口貿易整體規模持續增長,但走訪調研數據反映出民營企業對非出口意願不足,最大障礙是源自非洲市場上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風險不确定性以及企業“談非色變”的風險預期。同時,基于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計算發現,雖然中國企業對非洲出口的數量逐年上升,但企業及其貿易關系生存形勢十分嚴峻。

主要觀點
本研究基于2000-2014年ICRG數據庫和中國海關進出口數據庫,首次構建了非洲本土風險突變指标,并運用生存分析法提取中國企業對非出口貿易片段,考察了非洲本土風險突變與中國企業出口片段穩定性間的關系以及企業出口策略對于二者關系的調節效應。
研究發現:
受到風險突變沖擊的出口貿易片段的生存率相比對未遭受的片段更低,即非洲本土國家風險突變顯著降低了中國企業出口穩定性;
民營企業、非外資企業和一般貿易企業的出口片段穩定性受到風險突變的負向沖擊更大;
企業的幹中學、鄰近企業學習和等待再出口策略能夠提升出口關系的抗風險能力,其中等待時機選擇策略具有非線性的邊際效應,而多目的國策略會加劇風險突變對于出口穩定性的負向影響,且對于民營企業的影響更大。
企業的非市場策略也會通過豐富多層次的雙邊外交行為提升出口關系的抗風險能力。
政策啟示
發揮中非外交工作的引領作用,助力逐步構建立體化的中非信息交流網絡,基于多層次、多領域的外交往來,尤其是發揮地方政府、特色智庫和領軍企業的獨特優勢,加強對重點國别的法律法規、準入政策、技術标準、人文差異、市場需求等潛在風險信息的收集和發布,緩解企業對非出口過程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企業對非貿易的生存率,提振民營企業參與中非貿易合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