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文
學生 教職工 校友 學生及訪客
新聞資訊
【JUE】永利徐航天副教授的英文論文被城市和區域經濟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接收

JUE.jpg


近日,永利徐航天副教授為第一作者的論文 (合作者: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商學教授Hidekazu Itoh)被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JUE)接收。JUE是城市和區域經濟學的Field Top。

傳統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一般将運輸成本作為外生變量,并将其納入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運輸成本變化對貿易流量,經濟活動空間分布及居民福利的影響。但運輸行業本身具極強的密度經濟,這一特征在集裝箱運輸中尤為明顯,繁忙線路(比如東京-新加坡)的運輸單價一般隻有一般線路(比如東京-雅加達)的80%,同等距離的運輸時間則僅為50%。這說明運輸(或貿易)流量與運輸成本之間的影響是雙向,而非單向。這一雙向關系在塑造交通地理中的作用一直未被實證研究證明。

文章利用日本“港口-縣”層面的長期集裝箱貨運量數據分析了東北亞地區集裝箱運輸網絡在近30年的演化,發現其運輸結構由1980年代的阪神、京濱和釜山港三足鼎立演化為現在的釜山港一家獨大。這很大程度上是由1995年的阪神地震引起。阪神地震盡管隻震毀了阪神港,但震後阪神港貨運量轉移至釜山港,使其運輸密度大幅度增加,運輸單價得以快速下降,使其可以不斷向周圍地區擴張腹地。京濱港雖然完全未受1995年的地震破壞,但由于受釜山港密度經濟的影響,其運輸規模不斷被釜山港壓縮,大量集裝箱運輸公司将貨物從京濱港轉移至釜山。這一機制進一步影響了部分地區的運輸比較優勢結構,間接帶動了該類地區的制造業結構轉型。

這一文章的主要貢獻為:在文獻中首次基于密度經濟對塑造交通地理的影響做了實證評估;在已有文獻基礎上進一步證明了經濟活動空間分布多重均衡的存在,說明短期的積極政策(例如港口補貼等)可能形成運輸網絡的路徑依賴,帶來長期經濟利益。

論文鍊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4119017300700